一項研究顯示,逾4成港人有脂肪肝,而當男性腰圍逾33吋,女性腰圍逾29吋,罹患脂肪肝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倍。醫生指脂肪肝初期沒有明顯病徵,易被忽略,長遠不理可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故腰圍粗者應盡快減肥。對於衞生署現時訂定男士腰圍不應該超過36吋,女士腰圍不超過32吋,港大建議署方將上限分別收緊至33吋及29吋,以減低患病風險,有高危因素者每半年至一年應接受肝臟超聲波掃描檢查。衞生署回應,會繼續注視本地和世界各地有關中央肥胖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及世衞和其他國際衞生機構的建議,會在有需要時作修訂。
63歲家庭主婦文女士十分愛吃,曾一口氣吃掉1斤豬腩肉。她現時腰圍34吋,重132磅,有高膽固醇和輕微「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但沒明顯病徵她稱已減吃不健康食物,但做運動只維持1分鐘,亦不做家務。港大醫學院、香港肝壽基金和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2010年8月至今年3月調查2,493名沒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也沒飲酒習慣的市民,男女比例各佔約一半,發現42%人有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嚴重者佔5%,中度19%和輕度18%。
研究分析顯示,腰圍超過33吋的男士,及腰圍超過29吋的女士,出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5倍,可見脂肪肝與中央肥胖有直接關係;其他高危因素則包括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研究發現26至55歲男士發病率較同齡女性高,而55歲以上男女的發病率最高,接近6成。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袁孟峰認為,本港非酒精脂肪肝病發率非常高,相信與生活西方化及少做運動有關,惟問題一直被忽視。他指,患者初期沒明顯病徵,而脂肪肝或會在10年後惡化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惟現時並無針對性藥物,故市民應多做運動和少吃肥膩食物。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