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拆解耳鳴誤解

耳邊突然傳來異常的嗡嗡聲、「瘟瘟聲」,或哨子聲、風聲與蟲叫聲,尤其在夜深人靜時,聲音更是極度困擾,影響工作與睡眠。不少人對耳鳴有誤解,常見如擔心自己患上頑疾,又或為何年紀輕輕會忽然耳鳴,或誤會耳鳴「冇得醫」而陷入情緒困擾中,甚至懷孕也會增加耳鳴風險嗎?聯合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關敏怡逐一拆解常見耳鳴誤解。

雖然醫學上暫時未有治療耳鳴的有效藥物,但可透過「耳鳴減敏療法」改善症狀。聽力學家通常會先為患者進行詳細聽力測試,並瞭解耳鳴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例如日間或晚間較受影響。由於患者普遍有聽力下降問題,可同時佩戴合適的助聽器與耳鳴治療器(Sound Generator),後者會發出低音量的「白噪音」,從而平衡耳鳴,減低影響。患者每日佩戴8至10小時,持續佩戴數月至約一年。

耳鳴若是干擾晚上睡覺,其實簡單如增加一些環境聲音,如打開近睡床的窗戶,由戶外傳來的輕微聲浪已有助平衡耳鳴聲,患者也可在枕邊播放一些有助自己放鬆的輕柔音樂,若怕吵到枕邊人,可使用聲音枕頭(Sound pillow)助眠,切忌用耳塞聽音樂助睡。

耳鳴是指在環境中沒有出現的聲音,只有患者自己才聽到的聲響。耳鳴可分為主觀性及客觀性,前者佔大多數求診個案,患者聽到只存在於自己世界的聲音,即在自己耳朵或腦部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故其他人不會聽到,常見如嗡嗡聲、「瘟瘟聲」、嗚嗚聲,甚至是哨子聲、鈴聲、風聲或蟲叫聲等,耳鳴聲可能很微弱,但也有患者感覺響亮因而影響日常生活。這類耳鳴與聽覺退化及聽力減弱關係密切,故多是雙耳也有問題。成因估計是當聽力降低後,傳送到腦部的聲波減少,影響整個聲音傳遞機制,導致不正常聲音產生。患者接受聽力檢查後,很多時發現耳鳴的聲音,與因聽力下降而聽不到的音頻相近。

客觀性則與疾病或身體狀況改變有關。醫生檢查時,可透過聽筒聽到相關聲音。常見可引致耳鳴的疾病如耳水不平衡、鼻咽癌、聽神經纖維瘤、血管收窄等。另外,患上甲亢或女士懷孕,有機會因血氣較強,聽到自己血液流動聲音而出現耳鳴症狀,但一般在甲亢痊癒或生產後,症狀會消失。

隨年齡增長而退化的聽力與耳鳴息息相關。縱然聽力一般在40歲以後才開始減弱,耳鳴求診個案也以50歲以上為主,但也不乏20出頭的年輕病人。年輕耳鳴患者個案通常與娛樂性或職業性噪音有關,常見如喜歡聽強勁節奏音樂的年輕人,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導致聽力「未老先衰」,增加耳鳴風險,如經常聽演唱會或從事相關工作,如操控音響的工作人員,需長時間接觸高音量,或是本身的職業環境噪音較高,如工廠或地盤等,令聽覺變差,也是耳鳴高危族。

服藥與耳鳴有關係,如常用藥物亞士匹靈、部份消炎止痛藥與抗生素、抗癌藥及治療俗稱肺癆的肺結核藥物,服用後也會增加耳鳴風險,部份藥物停用後,耳鳴情況可逆轉。但也有抗生素可損害內耳,即使停用耳鳴症狀也會持續,屬藥物副作用之一。故病人服用相關藥物後一旦出現耳鳴症狀,便需調整藥物份量,甚至轉藥避免惡化。耳邊傳來嗡嗡聲困擾,有人會誤以為戴上耳塞,用強勁的音樂或聲音,可將困擾人的耳鳴聲音蓋過。但原來耳鳴病人最忌「長時間塞住隻耳」,尤其使用耳塞聽大聲聽音樂對改善病情是毫無幫助。患者應多聽週遭的環境聲音,反而有助降低耳鳴聲響對生活的影響。耳鳴對病人來說,不單是「噪音」干擾情緒,可直接刺激腦部,負責情緒管理的「邊緣系」,引發情緒波動、煩躁及作嘔等不適,患者或有需要同時接受情緒問題的治療。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