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壓力與遺傳,膽固醇幕後黑手

很多人聞膽固醇色變,但對其來源卻未必了解,除了嗜吃高膽固醇的食物外,遺傳及都市壓力也是「幕後黑手」,令膽固醇在不知不覺間飆升。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李國棟表示,港人常吃高脂快餐、生活及工作壓力大等因素,均是導致越來越多人膽固醇超標的元凶,更可早於30多歲便出事。膽固醇其實是身體一部份,也是組成部份器官結構的要素,故人體不能沒有膽固醇。「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簡稱LDL)太多,積聚在血管中,可令血管變質、硬化甚至堵塞;相反「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簡稱HDL)則可以抗衡壞分子的影響。李國棟指出,總膽固醇偏高固然令人擔心,但也要看好壞膽固醇的比率,才能正確評估及預測健康狀況。

肥膩食物如炸雞、雞皮、牛油、鮮忌廉或蛋黃等,是眾所周知的高膽固醇食物,多吃會影響健康。但他表示,除不良飲食習慣外,先天家族遺傳及壓力也不能忽視,尤其前者更易被忽略,「一外形好健康,唔肥兼好小心食,又成日做運動,驗身先發現膽固醇可以高到7、8度(mmol/L),正常係5.2度以下」。這亦能解釋為何瘦人也會膽固醇超標,醫學界估計華人中,每100萬人便有1人是家族性高膽固醇。李國棟指出,壓力可影響內分泌,身體會製造更多膽固醇,也可能是壓力影響身體排走膽固醇的功能,致積聚增加。另外,壓力也會破壞血管,再加上膽固醇增多,對健康影響自然加劇。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固然有助降低膽固醇,多運動也有幫助。他說,膽固醇由脂肪而來,若能經常做運動幫助燃燒脂肪,變成膽固醇的風險也降低。唯一較難改變的高危因素是壓力,他建議病人可與醫生商討尋找有效的減壓方法。他建議生活習慣健康正常的港人,可於40歲後考慮定期檢查膽固醇水平,但有肥胖、吸煙、壓力大、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人士,則應及早關注自己的膽固醇。

「降膽固醇藥要食成世?」這是不少高危族的憂慮,甚至因而抗拒用藥。李國棟表示,患者若能將高危因素扭轉,例如戒煙、減肥、飲食健康及多做運動等,又願意定期看醫生接受檢查,在服藥一段時間,膽固醇降低至正常水平後,其實可以嘗試停藥,但因為有機會反彈,故停藥後仍要密切監察身體狀況。

他指出,現時有數類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影響身體酵素以化解膽固醇的,屬較常用藥物;另有阻止大腸吸收脂肪、維生素以助化解膽固醇的藥物,一般兩至三個月後,膽固醇可顯著下降。

藥物常見副作用包括肝酵素升高,有肝臟疾病者服藥要小心,另可引發肌肉痛,也有少數患者服藥後影響性功能。即使膽固醇超標,也不一定要立即用藥。李國棟指出,可先考慮病人的情況,例如屬家族遺傳的病人,就算只是略高,可能也要用藥,但如由不良生活或飲食習慣引發,則可先與病人溝通,如轉介營養師跟進飲食,或建議多做運動,並非單純用藥物控制,故患者毋須因擔心要長期服藥而諱疾忌醫。

近年坊間不少體檢套餐也包括膽固醇檢查,但他表示只看數字未必有用,需配合醫生分析患者本身的病史、家族史、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好似睇下父母有冇高膽固醇,自己有冇食煙同飲酒、係咪肥胖同糖尿病,好多因素要考慮」。他說,膽固醇水平不能用數字一概而論,例如心臟病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需保持在低水平,最好能在2或以下(正常為3.4以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