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視神經萎縮為視神經纖維變性的表現,主要症狀為視力減退和視盤顏色蒼白。病變位於視網膜,累及神經節細胞時,可出現由視網膜向顱內方向發生的萎縮,稱為上行性視神經萎縮,視盤萎縮徵象一般出現較快;病變位於視神經,視交叉和視束,可引起由顱內向視網膜方向發展的萎縮,稱為下行性視神經萎縮,一般約經1~3個月後,視盤才出現萎縮徵象。
分類
臨床上一般從視盤的外觀上,可區分為原發性(單純性)視神經萎縮和繼發性視性神經萎縮兩種。
(一)原發性(單純性)視神經萎縮:為視神經纖維退化,神經膠質細胞沿退化纖維排列方向遞次填充,一般是由於球後段視神經,視交叉或視束受壓、損傷、炎症、變性或血液供給障礙等所引起。臨床上分為全部和部分萎縮兩種,前者視盤全部呈白色或灰白色,邊緣整齊,生理凹陷輕度下陷,篩板小點清晰可見,周圍視網膜正常,視網膜血管無白鞘。常見於不合併有顱內壓力增高之顱內腫瘤,如垂體腫瘤、顱腦外傷(顱底骨折等)、奎寧或甲醇中毒及絕對期青光眼等;後者依視神經損害部位不同而異,視乳頭可為顳側半蒼白或鼻側半顏色蒼白,其中尤以顳側半蒼白最為常見,因為從該側進入視神經之盤斑束最易受累,常見於球後視神經炎和多發性硬化症等,但正常視盤在顳側的神經纖維較細,血管較少,故顏色略淡,因此診斷時必須結合視野改變來決定。
(二)繼發性視神經萎縮:為視神經纖維化,神經膠質和結締組織混合填充視盤所致。多發生於晚期視盤水腫或視盤炎之後,視盤為滲出物結締組織所遮蓋,呈灰白色,污灰色或灰紅色,邊緣不清,生理凹陷模糊或消失,篩板小點不見,動脈變細,靜脈狹窄彎曲,血管周圍可有白鞘伴隨,是為視神經炎型萎縮(neuritia atrophy)。由廣泛性視網膜病變性引起者,視盤呈臘黃色。常見病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瀰散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等,邊緣不清晰,血管很細,為視網膜型萎縮(retinitic atrophy)。
視盤顏色為什麼變白,有人認為是視盤區的毛細血管消失所致,眼底螢光血管造影及組織學檢查均不支持這種解釋,近年來認為這是由於該處缺乏能傳遞光線的透明軸索,所有射入光線都是由遮蓋視盤表面的不透明的膠質反向出來。
病因
1.青光眼。
2.視網膜神經纖維或神經節細胞病。
3.炎症。
4.視神經病變和視盤水腫。
5.某些藥物中毒。
6.神經膠質瘤。
7.遺傳性疾病。
症狀
有不同程度的中心視力減退或喪失及視野缺損。
視盤境界清楚,表面毛細血管減少或喪失,視盤顏色淺淡,視網膜血管狹窄;這些體徵見於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而視盤境界不清,視盤生理凹陷消失,從視盤表面的神經膠質組織擴展至視網膜,視盤表面的血管阻塞而使視盤蒼白則見於繼發性視神經萎縮。
檢查
對早期視神經萎縮的診斷,單純地從視盤外觀來判斷,有時很難做出結論,因為視盤的顏色和邊緣在正常人變異很大,如近視眼視盤顏色較正視眼稍白,嬰兒又較成年人略白,其他貧血和白血病患者的視盤無萎縮,亦較正常人者白,遠視眼的視盤邊緣有的人也不清楚,因此有人認為視盤邊緣上小血管數目的多少,對判斷有無視神經萎縮的診斷有些幫助,這種小血管(是指不易辨出動脈或靜脈者)正常人可有9-10條,如減少到7條以下,可能為視神經萎縮。另外用無赤光檢眼鏡檢查眼底,正常的視神經纖維呈白細線條狀,萎縮的視神經纖維,常呈雜亂斑點狀。視野改變多為向心性縮小,尤以鼻側周邊視野發生最早,也有開始周邊視野出現楔形缺損,繼而向中心擴展,最後形成向心性縮小者。此外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尚可出現各種不同形狀的視野缺損或暗點。
治療
除病因治療外,早期採用大量b族維生素,血管擴張劑、能量合劑等藥物以加強神經營養。硝酸士的寧1毫克球後注射,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有提高視覺興奮作用。中藥可用消遙散加減和補中益氣湯等。新針療養法,主穴為風池、睛明和球後,配穴為瞳子s,絲竹空,光明、失明、合谷、腎俞和肝俞等。理療可用碘離子透入等。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