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萎縮,多見於視神經乳頭炎和球後視神經炎的晚期,顱內及眶內佔位性病變,頸內動脈硬化,顱骨發育異常及眼壓升高,視神經的鈍挫傷、穿刺傷,顱底骨折,視神經鞘膜內出血,奎寧、鉛、酒精等影響以及糖尿病、妊娠、貧血或維生素缺乏等引起。局部營養障礙如視網膜中央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缺血性視乳頭病變、青光眼以及急性失血等,遺傳性疾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遺傳性家族性視神經萎縮等亦可發生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萎縮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視力障礙、視野缺損和視乳頭褪色。眼外部常無變化,重症患者可見瞳孔散大。視力降低常為漸進性,並伴有夜盲及色覺障礙,嚴重者可致失明。但亦有視力突然喪失,而後出現眼底變化者,如急性球後視神經炎及外傷等。視野一般為同心性縮小,有時呈偏盲或侷限性缺損,以紅色及綠色視野受損較重。
本病中醫稱「青盲」。其具體治法除辨證論治外,常結合病機施治。其中,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者往往病因不明,但常與臟腑經絡失調有關,通過調理,部分病人的視功能很快得到恢復。加味逍遙散常成為首選方劑。當服調理藥視力不能再增進時,再酌情滋補,或補氣血,或補肝腎。補氣血的代表方劑有八珍湯、大補參芪丸(黨參、黃芪、白朮、茯苓、熟地、當歸、川芎、白芍、枸杞、石斛、石菖蒲);補肝腎的代表方劑有杞菊地黃丸、十全明目湯(熟地、枸杞子、桑椹子、蒺藜子、覆盆子、楮實子、女貞子、菟絲子、決明子、車前子)均可酌情加減。只要視神經沒有完全萎縮,視功能恢復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對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者主要是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在臨床報導中,除了用調補的治法外,還有用瀉肝、解毒或破瘀的藥物而收效者。治療必須對具體病人具體分析。
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針灸療法,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常用的針刺穴位有睛明、球後、風池、養老、腎俞、肝俞、臂、足三里、足光明、三陰交等,遠近配合,每次選用3—4個穴位,中等刺激,每天1次,留針30分鐘,15次為1療程。針灸療法還包括梅花針、耳針、頭針、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等眾多內容。梅花針可扣打背脊兩側的膀胱經及頭頸部位的相關穴位,每天1次,15次為1療程;耳穴可選用眼、目1、目2 、肝、腎、皮質下、交感等針刺或貼藥,針刺每天1次,15次為1療程,耳穴貼藥每週2次,10次為1療程;頭針取枕區,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1療程;穴位埋線取肝俞、腎俞、臂、光明等穴,埋入羊腸線,2—3周1次,3次為1療程;穴位注射可用複方丹參注射液、複方當歸注射液等作球後注射,肝俞、腎俞、臂、光明等穴均可選用,每次取雙穴,輪流進行,15次為1療程。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