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運動近年越來越受歡迎,跑鞋的款式也由以往著重保護及吸震設計,到近年鼓吹回歸赤腳跑步感覺的腳趾鞋,也不乏經驗跑手挑戰真正赤腳跑。但有骨科醫生指出,貿然解放雙足跑步,或改穿腳趾鞋,雖可令前腳掌先落地,有助減輕跑步對下肢關節造成的壓力,但也有引致足底筋膜炎的風險,或令前腳掌的「芝麻狀骨」受傷,跑手要平衡利害。
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表示,現時仍未有研究確定穿上傳統跑鞋或赤腳跑,哪一種跑步方式會引發較多傷患,但理論上,赤腳跑因為前腳掌先著地,令小腿及腳踭可吸去近八成震盪力,令膝關節、髖關節及腰椎需承受的壓力大減,本體反應及平衡也會較佳。相反,若穿鞋跑步則多是腳踭先落地,令吸震功效大減,故對下肢關節構成較大壓力。過往也曾有外國研究發現,一些曾受訓練的赤腳跑手,跑步效率較穿鞋者可提升約4%,但長遠的跑步效率則未有數據統計。
但本港缺乏平坦道路,未必適合練習赤腳跑。林國基表示,赤腳跑雖可避免穿鞋跑的一些問題,但也會衍生另一些勞損性腳患,例如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及阿基氏筋腱炎等;前腳掌頻繁著地,也有可能令此位置的細小骨骼芝麻狀骨受傷;也容易因為皮膚磨損、起水泡引發炎症。
宜在沙地草地嘗試
他指,雖然赤腳跑是前足先著地,但當跑了一段較長距離,雙腳開始乏力時,很容易變成快步走,跑姿打回原形,由前足著地變成腳踭落地,失去赤腳跑原來的益處。
他建議跑手不要隨便嘗試赤腳跑,或將傳統跑鞋轉為腳趾鞋,因為腳趾鞋對腳部的保護始終有限,鞋底也較貼地,吸震較差,長距離跑步容易引致傷患。若跑手要展開赤腳跑練習,應先在沙地、草地、運動場跑道等較平坦與柔軟的地面嘗試,並逐步加長跑步距離,有助減低受傷風險。
他提醒跑手在練習或比賽前,需注意熱身及拉筋,可減輕受傷風險,熱身至心跳加快及略為出汗為之足夠,開跑前也要注意頭頸保暖,若遇到大風的日子,應選擇可擋風的位置熱身,跑步期間也要適當補充水份,每20至25分鐘需補水約180毫升。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19/1816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