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約有百分之十五人口受耳鳴困擾,據台灣專家臨牀發現,流水、鳥鳴聲能減低箇中困擾。專家建議,如屬難以徹底根治的個案,不妨採用與之共存的舒緩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素。
成因眾多易混淆
據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黎顯宏指,耳鳴可因為外耳、中耳、內耳、聽覺神經線毛病及其他問題而誘發。外耳方面,耳垢及外耳道發炎均可導致耳鳴。中耳炎、中耳積水、耳骨硬化、傷風感冒或中耳受壓等中耳問題亦會引致耳鳴。因內耳問題而產生的耳鳴,常見於老人及職業性失聰患者,他們耳朵內的絨毛細胞受損,甚至壞死,使絨毛細胞頻率混亂,繼而出現耳鳴。其他如貧血、甲狀腺病症、耳水不平衡、曾接受電療人士或長期服藥者亦有機會產生耳鳴毛病。
如果只是單邊耳朵出現耳鳴,而且持續不斷,必須請教專科醫生。醫生會先用耳窺鏡檢查耳道,再進行聽覺檢查,確定問題來源。診斷過後,如懷疑屬聽覺神經問題,便會進行磁力共振以釐清成因。此外,鼻咽腫瘤或會阻塞耳咽管出口而引起耳鳴,因此若確定了非耳朵組織本身出問題後,便應進一步檢查鼻腔及鼻咽健康。部分耳鳴成因或與血管疾病有關,如有懷疑,可進行血管鏡檢查,檢測動靜脈流動狀況,並輔以抽血檢驗,加以確診。
針對性治療方案
耳鳴患者當中近四成均無法辨別原因,又或由心理因素誘發,面對這類個案,治療方式亦有所不同。醫生或會採用「誘發感知習慣性治療」,此療法屬於「耳鳴減敏治療法」範疇。
若耳鳴患者有聽覺缺失,即使只有輕至中度失聰,醫生也會建議病人使用助聽器,讓環境噪音分散病人對耳鳴的專注力。如果聽力沒有受損,可採用耳鳴掩蔽器加以緩解,此法在香港比較罕見。患者需要戴上由專業聽力師評估及測試的掩蔽器,經調配後,該儀器會釋出一種與耳鳴頻率相符的「噪音」(White Noise),這種聲波可與耳鳴的高頻聲音互相抵銷。只要日用八小時,約數月後病人大腦皮層的聽覺神經細胞或會重新調節,減低耳鳴再襲的機率。黎醫生對台灣專家的臨牀發現表示認同,因為這些聲音可以將患者大腦對耳鳴的注意力轉移,使耳鳴和背景聲音之間的對比降低,從而緩和耳鳴。
鼓勵與之共處
聽力學家梁紫慧指出,耳鳴其實並非疾病,而是病徵,因此在治療之前,必須先進行一系列的聽力測試,包括純音聽力測試、耳聲發射聽力測驗、聽性腦幹反應測驗及耳鳴評估等,從而分析患者外耳、中耳、內耳及聽覺神經的狀況,再對症下藥。聽力學家會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合作,假如評估結果發現,耳鳴與炎症或鼻咽癌有關,則由醫生處方藥物及跟進。
上文曾提及,如果耳鳴患者的聽力沒有受損,可採用耳鳴掩蔽器,梁博士對這治療方法有所保留。因此法只對部分患者有效,假如掩蔽的聲音不能蓋過耳鳴,患者多會加強音量,長此下去或會產生追逐作用,無形中傷害聽覺又掩蔽不到耳鳴。於聽力學立場上,並不是要患者完全沒有耳鳴方屬根治,而是希望病人與耳鳴共存,習慣耳鳴的存在,繼而轉移對耳鳴的注意力,減輕其心理負擔。只要周圍環境不至於過分寧靜,已經可大大減低對耳鳴的專注。因此聽力學家建議,患者可在晚上或任何寧靜的環境中,輕量播放音樂或令其舒適的聲音,以營造舒適的環境。
日常預防有道
梁博士指,以現時的科技,暫時仍沒有方法可令絨毛細胞再生或修復,因此日常必須好好保護聽覺,以免聽力受損。
•減低聲浪:使用電子產品應注意音量,別超過八十至八十五分貝,更不應連續聆聽超過一小時。簡言之,如音響器材音量調校至最高音量的七成,便不應聆聽逾一小時。
•戴保護耳塞:如職業所需,應戴保護度高的耳塞,可減低周遭聲音二十至二十五分貝。
•盡早檢查:一旦出現耳鳴,應盡早檢查,尤其是單邊出現問題者,又或耳鳴模式有任何改變時,更不應再拖延。
•避免發炎:鼻水倒流、外來物入耳,或會引致耳朵發炎,因此別隨便自行清潔耳道,而鼻敏感人士亦必須妥善控制病情。
•保持心境開朗:心理因素亦是耳鳴加劇的原因之一,因此患者最好保持樂觀的心態,不宜過分憂慮。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