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患者數目數以十萬計,當中不少人也出現抑鬱等情緒困擾。暫時未有研究證實糖尿病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但因要控制病情而產生的憂慮和壓力,則很大機會成為患者的負擔。40歲的黃先生去年身體檢查時發現血糖讀數超越警戒,小心飲食之餘,也要開始服用藥物以降低血糖水平。然而,黃先生卻顯得有點鬱鬱寡歡,又少參加朋友聚會。一問之下,原來他覺得自己無病無痛,無理由會有病,而且太太每日都叮囑他要小心飲食,「呢樣唔食得樣又唔食得」,甚至在朋友面前也如是,令他感到很無癮,情緒也變得低落。
外國有大型分析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鬱症的風險較常人高1.25 倍。而本地一間大學曾進行調查,發現三分一的糖尿病患者出現多項焦慮和抑鬱症狀,而近三成人更覺生無可戀。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諾指出,糖尿病與抑鬱症的真正關係仍未清楚,但有不少人同時患有兩種病症,除了某些精神科藥物會引致體重上升而誘發糖尿病之外,相信與兩種疾病都是常見的都市病,而且有一些共同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規律的生活、無運動及壓力等等,因此有機會同時患有兩種疾病。事實上,治療糖尿病需要控制飲食,又要按時服藥和拮手指,而每次覆診也要面對驗血結果,難免令病人感到壓力。
陳醫生亦稱,臨床上也見到不少病人出現情緒波動,例如睡眠變差、經常感到疲累、食慾不振、多飲咖啡等等,有時是因為病人覺得「突然唔飲得、唔食得」而帶來的影響,也有家人過度緊張其健康而出現爭拗。此外,有些患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可能會因被管控太嚴而出現反抗性的行為問題,所以醫生不僅是開藥,也要瞭解病人的其他問題,才能有效處理,因為情緒差會影響病情控制,病情反覆又加添壓力。
他說,要有效治療糖尿病,首先要病人接受患病的事實:「明明無病無痛,突然要食藥,好多人都接受不了。」但若病人不接受自己患病,要他們吃藥便很難。而當病人接受自己患病後,就要去瞭解及學習控制糖尿病,改變飲食習慣之餘,很多時都需要用藥幫助。如果病情受控,病人也會較輕鬆。
都市人愛吃但不運動,導致肥胖人口不斷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因此而不斷上升,估計現時約有百分之十二的人患有糖尿病,即每8 個人就有一人患病。陳醫生表示,糖尿病不會引起明顯病徵,可說是「無聲的殺手」,以致有近半數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病,有些可能要出現併發症入院才發覺問題存在;也因為病人不痛不癢,所以很多時都會低估糖尿病的嚴重性。他建議市民要定期做身體檢查,及早發現潛藏的疾病。
控制糖尿病不但要控制飲食,也要用藥幫助降低血糖讀數。藥物有口服藥及針劑兩種,前者可以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後者則直接補充胰島素,惟很多人都抗拒打針。陳諾醫生指出,選用哪一種藥物要視乎情況而定,假如血糖上升是源於胰臟功能出障礙,細胞突然停止運作,這時用口服藥物會難以收效,需要使用針劑藥物幫助;同時,糖尿病的形成涉及多個的機能運作問題,因此有時單靠一種口服藥未必能收效,而是要使用多種藥物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