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50歲後發生率約在20%~30%,到了7、80歲時,可高達7成左右。但是,隨著社會大眾之飲食及生活作息不良的影響,此病的發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由於膝關節是人體活動中非常重要的部位,而且患病人數也逐漸增加。因此,個人在臨床經驗上亦對此病相當關心,希望在此提供一點拙見,給大家做參考,願對大家有所助益。
根據統計,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50歲後發生率約在20%~30%,到了7、80歲時,可高達7成左右。
首先,我們知道,膝關節是構成人體骨架中重要部位之一。膝髕骨及大腿骨、脛骨、腓骨,關節韌帶、肌腱等組成膝關節,並彼此巧妙配合,使我們可站立、行走、上下樓梯及做各種腿部的運動。它每天必須承受相當大的負擔。故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體質、體力的改變,造成軟骨磨損,關節四周血液循環不良,韌帶及肌腱的彈性漸喪失,再加上不適當的運動,容易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在臨床上,我們要如何得知是否已經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以下的診斷標準:
(一)膝關節疼痛合併以下任一點:
1.年齡大於40歲。
2.晨間僵硬少於30分鐘。
3.關節活動時有霹啪聲。
(二)X光片顯示有骨刺,關節腔變窄。
符合上面2條件,便可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膝關節最常受累,關節酸、脹痛,尤以長距離行走,劇烈運動、爬山,受涼或陰雨天時加重,下樓因膝無力而困難。蹲起時疼痛、僵硬,被動運動時,膝關節有聲或骨磨擦聲。少數患者可出現短暫之關節腫脹或積液。
若我們已知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在臨床上我們應該如何採取治療方式或方針?首先,我們要詳細檢查及測試病人膝蓋、膝關節的病變狀況,相關韌帶肌肉彈性如何,瞭解膝關節病變的程度。在治療方向上,我們可以從兩大方向去思考:改善患者的體質及減輕病位的疼痛。
一、改善體質方面:
1.我們在臨床上發現,罹患本病的病人以更年期及更年期後的婦女居多。而我們知道,更年期綜合症所發生的病症中,血管痙攣性疼痛、肥胖、血管硬化及心肌梗塞、關節疼痛、肌肉疼痛,老年性骨質疏鬆等,都會是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疾病的因素。因此,在面對此病時不能只針對患部治療,要把整體身體狀況考慮進去,才是根本之道。
2.從中醫的觀點,關節炎的發生,通常是由風、寒、濕所造成,但個人認為應該把痰、濕、瘀、虛考慮進來。因為目前社會上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所造成的體質中,燥熱、濕熱、血瘀型的體質相當多。而這些體質易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及疼痛。所以在施藥的方向上,除了一般風寒濕的考量外,使用清熱解毒,利濕逐痰瘀及補益性的藥物應該對本病有加成的效果。
二、減輕病位疼痛:
1.在西醫方面有止痛、消炎、肌肉鬆弛劑,局部藥物注射,局部手術及人工關節手術,也有物理治療。
2.在中醫方面可用藥物、針灸、推拿、刮痧、拔罐、放血等治療手段來減輕患者的疼痛。不管用任何方式治療,個人希望在治療的觀念上要考慮肌肉、骨骼、神經之間的聯動關係而不是只注重關節局部治療。
(1)膝關節的疼痛,有可能是腰椎側彎或髖關節股關節發炎所造成的牽延性疼痛。
(2)膝關節的疼痛,也有可能是大腿上之肌肉僵硬、肌腱伸縮不利而造成拉扯,最終在膝蓋關節部位產生疼痛。亦可能是肌肉活動不協調、使膝關節活動失去平衡,關節損傷加速此病的發作。
(3)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及疼痛發作,在個人的經驗上認為要注意病人是否有心臟方面的問題,因為心臟的輸送血液的力量,會影響到肌肉韌帶收縮的力量,進而影響關節的支撐力。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把強健心臟搏動力的治療考慮進去,如此效果會更佳。因為一味的消炎止痛,不顧病人的本質條件而予以加強,有時反而得不到效果。
希望在治療上不要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陷阱裡。整體考量病人的情況,給予全面性的治療應該對病人會更好。
最後,對於本病的預防,有下列幾點建議:
1.保持理想體重。
2.適當的休息及運動(做對的運動,把運動做對)。
3.注意體質的改善。
4.發現罹病及早治療。
個人相信,雖然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是長期的、慢性的,但藉由正確的治療、適度運動,及愉快的心情,一定對病情有最大的幫助。希望患者應該積極去面對它,這樣必定能快樂的走出去!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