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膝關節於行山上落斜負荷大,宜每隔半小時小休伸展肌肉

常說上山容易,落山難,悠悠行山樂,看似運動量不大,但也有受傷風險。物理治療師表示,秋冬季常有因行山而令膝關節及足踝關節受傷的求診個案,尤其落山與落斜對膝關節的負荷是平路6至7倍,提醒行山前應熱身及做足伸展運動,並每隔30至45分鐘小休一次,若筋鍵及肌肉疼痛,應立即伸展放鬆肌肉及按摩筋腱。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羅培楷表示,行山需用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如腹部及背部的腹橫肌和豎脊肌,若行山時間較長,則要依靠臀部的臀大肌及小腿的腓腸肌,上斜及落斜則對下肢肌肉如髂腰肌及四頭肌等要求較高,因上斜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平路的3倍、落斜則是6至7倍,若肌肉力量不足,便會增加關節負擔。

行山時一般人只在意落斜時「夠唔夠力去行段路」,但羅指,除肌力外,負責控制平衡的關節感應同樣重要,曾經扭傷關節的人感應會較差,特別在落斜時會更為嚴重,平日可做平衡力訓練,如單腳站立等,以鍛鍊關節感應度。

近年不少研究發現,膝關節及足踝關節在行山時受傷率較高。羅稱,行山出現的損傷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如扭傷足踝或膝關節韌帶、因路滑或突然改變方向令膝關節脫骱等,均需即時求醫。慢性則多出現在肌肉力不足人士上,若平日甚少運動,週末才偶然行山,一行便4至5小時,可令關節負荷過重,導致筋腱不斷磨擦,特別是行山路段較多上落斜,落斜速度又太急,便有機會出現髂脛束及髕骨前筋腱勞損,令大腿外側及膝關節疼痛。

羅建議行山前可先做3至4星期關節伸展及肌肉鍛鍊,活動關節並讓肌肉得到適當運動,每次行山前亦需熱身,「關節要令佢暖、幫佢熱身」,就算路段平坦,也需每隔30至45分鐘,便休息10至15分鐘。若中途已感肌肉抽緊或疼痛,可在休息時間做伸展運動,放鬆肌肉及深層按摩筋腱,有效減輕疼痛。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