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常感到飽滯甚至腹痛,或與膽石有關

市民大魚大肉或吃肥膩食物後,感到飽飽滯滯,甚至有腹痛症狀,要提防生膽石!外科專科醫生張滿棠表示,生膽石有年輕化趨勢,約10%至20%為40歲或以下人士,當中不乏因生膽石要割膽保命個案。市民保持多菜少肉、勤運動,有助預防膽石。醫學界推算約15%至20%的50歲或以上的中年人士會生膽石,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病發及要做手術,當中約33%出現疼痛症狀或有併發症,需進行割膽手術。中年人、肥胖人士、女性及曾分娩的婦女,都是生膽石高危一族,估計與女性荷爾蒙水平變化大有關。

張醫生引述醫管局數據指,整體公立醫院前年7月至去年6月,進行了2,900宗有關割膽的手術,當中有900人併發膽囊炎。他指出,患者主要為50歲或以上的中年人,但約10%至20%為40歲或以下壯年人,近年呈年輕化趨勢。「間中都會見到有40歲左右人士,突然腹痛入院要做割膽手術」。他認識的人士中,便有3名約35至40歲的男醫生,因突然腹痛入院,發現生膽石,要進行割膽手術,部份人併發膽囊炎,包括有近200磅屬比較肥胖的男醫生,三人術後都要戒口,減少吃太肥膩的食物。

至於為何壯年人也中招?是否與現代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張醫生解釋,生膽石的真正原因未明,有指與膽固醇過高或多吃肥膩食物有關,但無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過往便有研究指,吃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無助減低人體生膽石風險。他強調,醫學界相信市民減少吃肥膩食物,如肥豬肉、梅菜扣肉等肉類,有助預防生膽石。保持運動習慣、進食高纖維食物如蔬果,也有助腸胃健康及膽汁適量分泌,預防膽石形成和積聚。

市民進食肥膩食物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即感到飽滯、作嘔或右上腹痛,甚至痛楚伸延至右邊肩膊,便要懷疑是否生膽石。張滿棠表示,臨床上有不少膽石患者在大魚大肉、「食好野」後病發,如農曆年假期吃太多雞、鴨等肉類;或吃完一頓豐富的自助餐,其間吃太多肥膩、煎炸食物。市民如有上述懷疑症狀,應及早求診。

高危一族
.肥胖人士.女性
.50歲或以上人士
.曾分娩婦女

預防方法
1.進食高纖維食物如蔬果,可幫助膽汁分泌
2.減少吃肥膩食物
3.多做運動,可減少膽石積聚
4.避免久坐,定時起身活動

不少人誤解膽汁由膽囊製造,其實膽汁是由肝臟生產,然後在膽囊作儲存。當食物走入十二指腸時,腸道會釋放荷爾蒙,刺激膽囊作收縮,然後分泌膽汁,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惟膽汁中的成份失衡,如膽固醇成份過高,便會積聚成沉澱物,逐漸變成膽石。身體的膽石可以逗留在膽囊,引起膽囊炎。也可以如老鼠般周圍游走,並引起該部位發炎,如總膽管炎、肝內膽管炎及胰腺炎,嚴重可造成細菌入血,影響心臟、腎臟及肺部等其他器官的功能,後果可大可小。過往本港也有患者因生膽石,引致多個器官衰竭。一般膽石平均直徑約1厘米,患者通常不止1粒膽石,有患者體內生50至60粒膽石。最近海外文獻更指,智利有患者的膽石長達16厘米,令人十分震驚。

不少膽石患者聞割膽手術色變,試圖找偏方治療膽石,隨時延誤病情。外科專科醫生張滿棠表示,曾有患者將膽石與腎石混淆,誤以為多飲水可沖走膽石,強調膽石不能被水沖走,如膽石已引起併發症,如膽管炎,需靠外科手術除去膽石。平日少飲水、飲太多濃茶,都會令尿液中水份比例下降,或雜質比例上升,令雜質逗留體內,形成腎石。細粒腎石可經輸尿管排出體外,故醫生常叫患者多飲水。如腎石太大便要靠其他方法如體外衝激波治療,震碎腎石再排出。張指,膽石與腎石不同,膽石不會消失或自行排走。即使有方法能令它縮小,它游走期間仍會堵塞膽囊或膽管引起發炎。他曾研究以其他治療震碎膽石但無效,市民不應誤信坊間化石秘方。

腹痛、經常飽滯,可以是生膽石、也可以是胃痛發作,究竟應如何分辨?外科專科醫生張滿棠表示,胃部和膽囊同處於上腹部,容易令人混淆,但進食肥膩食物後,即時感不適或痛楚,為生膽石明顯症狀,市民應加多注意。醫生為懷疑生膽石的患者進行診斷時,都會先判斷病人是胃痛還是膽石發作。張醫生稱:「胃痛病人雖然都會有胃脹、飽滯感覺,但痛楚通常發生在肚餓時候。當胃痛患者食完野就會冇咁痛,但有膽石病人反而食完後,會比較唔舒服」。膽石會引起右上腹痛,如惡化至膽囊炎更會出現刺痛的症狀。惟胃痛多見於腹部的中間,有時候會在晚上睡覺時痛醒,但膽石患者較少在睡覺時發作。此外,病人一般進行超聲波檢查,也可評估體內有否膽石。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