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兩、三小時感到上腹痛,不少人會認為只是食滯不適或胃痛發作,忽略了隨時是膽石「作怪」。醫學界估計約兩至三成港人有膽石,箇中成因未明,但肥胖及糖尿病會增加膽石風險。外科醫生指出,很多人誤解生膽石只是小問題,寧忍痛也不想做手術,增加膽囊炎風險。現時新一代微創技術可進行單孔切除膽囊手術,減低創傷。
記者:梁麗兒
生膽石十分常見,但難以預防。本港每年有逾千宗割膽石手術。膽囊在肝臟之下,用作儲存由肝臟分泌的膽汁。當進食後,膽汁會經總膽管進入小腸,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當膽汁的化學物失衡,會硬化及形成石粒,成為膽石。如膽石卡在膽囊出口,可致膽囊炎。若跌落總膽管,則可引發膽管炎或胰腺炎,嚴重可致敗血症。
港人對膽石多誤解
醫學界未明生膽石的原因,已知肥胖、糖尿病、曾進行切胃或腸道手術、有家族病史的人士較易生膽石。曾有研究估計肥胖人士因身體機能較慢,致膽囊收縮慢,易有沉積物形成,包括膽石;但體形瘦削者也有機會生膽石。
外科專科醫生楊丕祥指,市民對生膽石普遍有不少誤解,一般常將腹痛的症狀,誤當胃病或消化不良,容易錯過膽石問題,有病人忍痛40至50年才肯求醫,「有老人家忍到七、八十歲先做手術,到時可能有心臟病要停薄血藥,手術風險更大」。
另有人誤解膽石可自行痊癒,他表示,膽石多不會自行排走,一般需手術割除膽囊。也有病人認為進食太多肥膩食物可致生膽石,惟醫學界未有研究證明膽石與飲食或運動有關。他稱,膽石患者進食後,身體會排出膽汁,膽囊便收縮,並被膽石「頂住」,故會出現右上腹痛,有時會出現反射性痛楚,如右膊或背部疼痛。
香港港安醫院今年引入第三代達文西機械臂手術系統,上月已進行兩宗單孔割除膽囊手術,為亞洲首次。他表示,病人以前多選擇多孔微創手術,引入機械臂後,可減少病人出血等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