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便秘谷不出痔瘡

大便出血,可大可小,輕則痔瘡流血,嚴重可以是大腸癌的徵狀。「十男九痔」雖然有點誇大,但痔瘡極之普遍,50歲人士有一半受痔瘡困擾;至於大腸癌,更不能小覷,2013年的新症人數將超越肺癌,成為香港頭號癌症。

鄭志文醫生請來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講講大腸健康。

對於痔瘡,坊間有很多傳聞:「十男九痔」、坐「熱苐」會生痔瘡、便秘或大便太出力會「谷」出痔瘡;還有痔瘡惡化會變成「痔瘺」,漏出大便……

原來統統是錯。

■鄭﹕鄭志文醫生、朱﹕朱建華醫生

年到五十一半人受痔所困

鄭:我有一位病人,說最近大便後,在擦屁股的抹紙上見到鮮血,維持了數天,擔心是大腸癌。

朱:大便出血最怕是腸癌,但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痔瘡;腸癌和痔瘡都會引起大便出血,但情形略有不同。

◆痔瘡:血呈鮮紅色,於大便前後出血

◆大腸癌:血呈暗紅色,與大便混在一起

除此之外,還要看病人年紀,大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所以病人接近這個年齡,就建議做大腸鏡檢查;如果50歲以下,沒有其他症狀,檢查發現有痔瘡,就當痔瘡處理。

鄭:患上痔瘡,很多人也羞於啟齒。

朱:痔瘡並不「神秘」,只是肛門的黏膜脫出,由於黏膜帶覑皮下血管,當大便用力時,痔瘡受擠壓就會流血。痔瘡十分普遍,20歲人士約20%有痔瘡問題,30歲就有30%,餘此類推,50歲就有50%。

外痔內痔治療有別

鄭:痔瘡的成因是什麼?

朱:主要是遺傳因素,尤其是病情嚴重的個案,問診時都說父母和兄弟姊妹也有痔瘡問題。

鄭:遺傳因素無可避免,幸好治療方法多元化。

朱:痔瘡雖然極之普遍,但不會惡化成腫瘤,所以如果症狀不嚴重,就不需處理。然而,有些病人因為痔瘡經常大量出血,血色素由正常的14、15度,下跌至5、6度,出現貧血,或脫出的黏膜難於清理,導致發炎腫痛,就需要處理。

輕微可吃藥嚴重須做手術

鄭﹕病情輕微的,家庭醫生處方收縮血管的口服藥,療效不錯,病情嚴重的就要轉介外科醫生。

朱:手術有兩種方法,針對外痔,即突出於肛門口外的痔瘡,要用傳統的手術割走痔瘡,傷口近在肛門括約肌,所以手術後病人會感到痛楚;對付內痔,即沒有突出肛門外的痔瘡,就可以用痔瘡槍,環狀切除痔瘡,傷口在肛門內,手術後痛楚較少。

割痔瘡後一成人復發

鄭﹕也聽說用橡筋結紮,令痔瘡壞死;或注射藥物令痔瘡血管閉塞。

朱﹕有的,但只限於早期,痔瘡一般分為四期,當病情發展至第三、四期,要持久控制症狀,都需要手術。

第一期:大便帶血

第二期:黏膜脫出肛門口,但會自動縮回肛門內

第三期:黏膜脫出肛門口,不能自動縮回,需要動手推回肛門內

第四期:黏膜脫出肛門口,無法推回肛門內,並出現紅腫、疼痛

鄭﹕手術割走痔瘡後,會否復發?

朱﹕九成病人會痊癒,但有一成約在十年後復發,這通常是家族遺傳因素很強。

管流糞便瘺不同痔

鄭:痔瘺兩字經常一起說,有些人誤以為,痔瘡惡化就演變成瘺管。

肛門腺體受感染難痊癒

朱:痔瘡和瘺管雖然都是發生在肛門附近,但是完全不相關的疾病。

瘺管是肛門附近皮膚長出一粒瘡,有時會流膿,甚至流出糞便,所以俗稱「老鼠偷糞」;其實這一粒瘡,是因為肛門腺體在肛內受到感染,形成一條貫通肛門內外的瘺管,因肛門有很多細菌,所以很難痊癒,還不時流出膿液和糞便,患者可能感到疼痛、發燒。

鄭:怎樣治療?

朱:要通過手術,創傷性頗大,需要全身麻醉;因為要將整條瘺管割開,清理感染源頭,然後待傷口慢慢癒合,一般需要四至五星期。

鄭:聽起來很痛苦。

朱:不。割痔瘡,手術後幾乎個個病人都叫痛,但割瘺管卻不。痔瘡手術後痛楚,估計因為肛門括約肌收縮引致,但瘺管手術是輕微割開括約肌,傷口位置沒有收縮功能,所以不太痛。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