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紅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佔葡萄膜炎總數的一半以上,可表現為急性、慢性、肉芽腫性和非肉芽腫性炎症。
治療以迅速消除炎症、防止虹膜後粘連為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對於嚴重紅葡萄膜炎患者,特別是出現前房積膿和大量纖維素滲出的患者,應立即給予睫狀肌麻痺劑和糖皮質激素滴眼劑點眼。前者多選用2%後馬托品眼膏,一日2次,也可先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待1~2d後改為2%後馬托品眼膏。糖皮質激素開始時可每15 min/次,連續4次後改為每60min/次,再連續用2~3d,往往可看到明顯的效果,根據炎症消退情況逐漸減少點眼次數。在治療過程中,特別是在炎症嚴重時,可輔以0.5%消炎痛點眼劑治療。
症狀體徵(一)片葡萄膜炎的臨床表現、症狀患者可出現眼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在前房出現大量纖維蛋白滲出或出現反應性黃斑和視乳頭水腫時,可引起視力明顯下降,發生並發性白內障和繼發性青光眼時,可導致視力嚴重下降。
體徵(1)睫狀充血或混合性充血睫狀充血是指位於角膜緣周圍的表層鞏膜血管的充血,是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一個常見體徵,但角膜炎、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也可引起此種充血,應注意鑑別。
(2)角膜後沉著物炎症細胞或色素沉積於角膜後表面,被稱為KP。其形成需要角膜內皮損傷和炎症細胞或色素的同時存在。根據KP的形狀,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塵狀、中等大小和羊脂狀。前兩種主要由中性粒稀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沉積而成,後者則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核類上皮構成。塵狀KP主要見於非肉芽腫性葡萄膜炎;中等大小KP主要見於Fuchs綜合症和單皰病毒性角膜炎伴發的片葡萄膜炎;羊脂狀KP主要見於肉芽腫性紅葡萄膜炎。
有三種分佈類型,即:
①下方的三角形分佈:是最常見的一種分佈形式,見於多種類型的前葡萄膜炎;②角膜瞳孔區分佈:主要見於Fuchs綜合症、青睫綜合症和單皰病毒性角膜炎伴發的前葡萄膜炎;③角膜後瀰漫性分佈:主要見於Fuchs綜合症和單皰疹病毒性角膜炎伴發的前葡萄膜炎。
(3)前房閃輝是由血-房水屏障功能破壞,蛋白進入房水所造成的,裂隙燈檢查時表現為白色的光束。前葡萄膜炎常引起前房閃輝,但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眼鈍挫傷以及在前葡萄膜炎恢復期,也可因血-房水屏障功能受到破壞或其功能未完全恢復而出現前房閃輝,因此前房閃輝並不一定代表有活動性炎症。
(4)前房細胞在病理情況下,房水可出現炎症細胞、紅細胞、腫瘤細胞核色素細胞。葡萄膜炎時主要為炎症細胞,裂隙燈檢查可見到大小一致的灰白色塵狀顆粒,近虹膜面向上運動,近角膜面則向下運動。炎症細胞是反映眼前段炎症的可靠指標。房水中大量炎症細胞沉積於下方房角內,可見到液平面,稱為前房積膿。在炎症嚴重時尚可出現大量纖維蛋白性滲出,使房水成為相對凝固狀態。
(5)虹膜改變可出現虹膜水腫、紋理不清等改變。虹膜與晶狀體前表面的纖維蛋白性滲出和增殖可使二者粘附在一起,稱為虹膜後粘連;如出現廣泛虹膜後粘連,房水不能由後房流向前房,導致後房壓力升高,虹膜被向前推移而呈膨隆狀,稱為虹膜膨隆;虹膜與角膜後表面的粘附則稱為虹膜前粘連;此種粘連發生於房角出,則稱為房角粘連。
虹膜因炎症可出現三種結節:
①Koeppe結節:是發生於瞳孔緣的灰白色半透明結節,主要見於非肉芽腫性炎症,也可見於肉芽腫性炎症;②Busacca結冢菏發射於虹膜實質內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結節,主要見於肉芽腫性炎症;③虹膜肉芽腫:是發射於虹膜實質中的單個粉紅色不透明的結節,主要見於結節病所引起的前葡萄膜炎。
(6)瞳孔改變炎症時因睫狀肌痙攣和瞳孔括約肌的持續性收縮,可引起瞳孔縮小;虹膜部分後粘連不能拉開,散瞳後常出現多形狀的瞳孔外觀,如梅花狀、梨狀、不規則狀,如虹膜發生360度的粘連,則稱為瞳孔閉鎖;如纖維膜覆蓋整個瞳孔區,則被稱為瞳孔膜閉。
(7)晶狀體改變前葡萄膜炎時色素可沉積於晶狀體前表面,在新鮮的虹膜後粘連被拉開時晶狀體片表面可遺留下環形色素。
(8)玻璃體及眼後段改變在虹膜睫狀體炎和前部睫狀體炎時,前玻璃體內可出現炎症細胞,單純虹膜炎患者的鉛玻璃體內一般無炎症細胞,前葡萄膜炎通常無玻璃體混濁,但偶爾可出現反應性黃斑囊樣水腫和視乳頭水腫。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