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胎教常見的七種心理誤區
自懷孕後,朵朵媽總覺得心裡不踏實。給朵朵姥姥打電話,朵朵姥姥勸她說:「要當媽媽了,就和以前沒嬰兒的時候不一樣,得為孩子著想,不能只想著自己了,更不能由著性子來,一切要以胎兒為先。」可是,朵朵媽總覺得對肚子裡的孩子無從著手,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好。說是要胎教,卻又怕自己做得不對。她只能從朵朵爸那裡找安慰,好在朵朵爸還是比較有主見的,慢慢地安撫朵朵媽,幫她調整心態。
誤區一:胎教做好了,嬰兒長大一定是神童
每位爸爸媽媽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嬰兒能成為健康向上的好孩子。但是,準爸爸準媽媽一定要知道:提倡胎教,並不是因為胎教可以培養神童,而是因為胎教可以發掘個體的素質潛能,讓每個胎嬰兒的先天遺傳素質獲得最優秀的發展。如果胎教能與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嬰兒將會更加優秀。
誤區二:胎教就是給胎兒聽音樂
許多準爸爸準媽媽認為胎教就是讓孕婦和胎兒一起聽音樂,有的聽古典音樂,有的為使孩子個性開朗而選擇聽搖滾樂,有的甚至聽流行歌曲、京劇。其實孕期適當聽音樂是正確的,但要講究內容和方法,如選擇適當的音樂和聽音樂的時間,注意音頻的高低及音量的大小。
此外,胎教還包含其他很多方面的內容,如:運動胎教、精神胎教、手工美術胎教、語言胎教、燈光胎教、數量胎教、環境胎教等。
誤區三:胎教就是教胎兒唱歌、說話、算算術
胎教的根本目的,並不是教胎嬰兒唱歌、識字、做算術,而是通過各種適當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進胎嬰兒各種感覺功能的發育成熟,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即感覺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實,凡是對胎嬰兒有益的事情都可以歸入胎教的範疇。大到懷孕前的準備、環境的改善、情緒的調節,小到聽音樂、散步、和胎嬰兒說悄悄話,這些都是胎教的內容。
誤區四:胎兒沒有意識,胎教也不會有作用
有人不瞭解胎兒的發育情況,不瞭解胎兒的能力,認為胎兒沒有意識,根本不可能接受教育,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研究證明,胎兒4個月時就已經具備了全方位的感知覺能力,即具備了受教育的「能力」。但這裡所說的「教育」,不同於幼兒園和學校「教育」,而是主要根據胎兒各時期的發育特點,有針對性地、積極主動地給予各種信息刺激,促進胎兒身心健康發育,最大限度地發掘胎兒的智力潛能,為嬰兒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奠定基礎。
胎教百味屋
胎教實施過程中的三大注意事項
第一,胎教要適時適量。要觀察瞭解胎兒的活動規律,一定要選擇胎兒覺醒時進行胎教,且每次不超過10分鐘。
第二,胎教要有規律性。每天要定時進行胎教,讓胎兒養成規律生活的習慣,同時也利於出生後其他認知能力的發展。
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實施胎教的過程中,準媽媽應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與胎兒共同體驗,達到與胎兒的身心共振共鳴,這樣有助於建立起最初的親子關係,也有利於胎兒和準媽媽自身的身心健康。
誤區五:胎教從懷孕後開始
一旦得知懷孕,許多準爸爸準媽媽就會非常高興地開始多方面的準備工作,如加強營養、定期檢查、適當運動等。應該說這些都是有益的,但準爸爸準媽媽們更應該知道:真正的胎教應該從懷孕前甚至是婚前開始,如進行婚前檢查,瞭解生理功能;婚後在計劃懷孕前選擇理想的受孕季節和時間,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不良因素的影響;考慮職業、工作環境對受孕和胚胎發育的影響等。
誤區六:胎教不需要有計劃
準媽媽和胎嬰兒是「一心同體」的,如果準媽媽的生活不規律,胎嬰兒也不會有很自然的生活節奏,因此,制訂一個妊娠期間胎教的總計劃是非常必要的。準媽媽應該每天合理、有規律地對胎嬰兒進行胎教,以培養嬰兒良好的生活規律。
誤區七:胎教只有準媽媽可以做
胎教不是準媽媽一個人的事,要靠家庭全體成員共同進行。特別是準爸爸,首先應幫助準媽媽穩定情緒,注意自己的言語,不能和準媽媽吵架,多關心體貼準媽媽。此外胎嬰兒更容易接收低頻聲音,他們更喜歡聽爸爸的聲音,因此,準爸爸最好能每天定時,特別是睡覺前和準媽媽一起給胎嬰兒撫摸、對話、唱歌、呼喚他的名字,以盡母育父愛的義務。
在胎教過程中,家裡的其他成員也很重要,因為胎教是為了讓準媽媽有個好心情,而情緒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與之關係親密的人的態度。除了准爸爸,婆婆是和準媽媽關係最親近的人,她對準媽媽的態度直接影響準媽媽的情緒。比如說,婆婆天天喊著要孫子不要孫女,不用說聽聽胎教音樂,就是把最好的樂隊請到家裡去演奏,準媽媽也不會有什麼好心情。
溫馨提示:
胎兒喜歡準爸爸
美國的優生學家認為:胎兒最喜歡爸爸的聲音、爸爸的愛撫。當妻子懷孕後,丈夫可隔著肚皮經常輕輕撫摸胎兒,或與胎兒對話,胎兒能作出積極反應。也許是因為男性特有的低沉、寬厚、粗獷的聲音更適合胎兒的聽覺功能,也許是因為胎兒天生就愛聽父親的聲音,總之,胎兒對爸爸聲音會表現出更積極的反應,這一點是母親無法取代的。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