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約5%爸媽會因為過度緊張孩子,在個人情緒沒適當處理下,患上焦慮症……
今時今日,由幫孩子排通宵報讀幼稚園,到想做校工博加分入名校,「家長」這身份有幾大壓力,你我都知。然而,雖說沒家長不緊張子女,但緊張程度也有正常及過度的分別,假如憂慮擔心已不合理地多,影響及情緒、生理反應或個人行為都有偏差,經常難集中精神處事,會脾氣暴燥、失眠又易腸胃不適肚痛,其實有可能已入於焦慮症的病態徵狀。
育有一子一女的陳太,細仔都14 歲了,但本身要求高的她,從孩子入讀幼稚園開始,已緊張得要「睇得好實」才放心。「我是主力照顧者,但細仔從小所有事情都要教很多次,例如吃飯食到隻碗好污糟,我一次又一次咁重複教佢,佢就一次又一次咁食得唔乾淨,樣樣事都很細碎,又很激心。」到兒子升小學,矛頭轉向讀書,常欠功課留堂令她和兒子每日都在跟功課角力。「留堂夜返,回家做不完功課,欠功課惡性循環沒完沒了,搞到我完全不敢開電視,怕令他分心,只管坐在隔離唔敢郁睇實佢,每日都忙著追功課。」至3 年級,兒子確診患有專注力失調,她亦更加處於焦慮狀態,變得事事都擔心。「我每日都諗有甚麼要幫他做預備,好驚有手尾要執,連出街超過8 點回家,個心都會好驚,驚唔知要做到幾點。」
多的是驚恐、擔心、憂慮,她自言無處傾訴,只因覺得照顧孩子是自己的責任,沒人幫到她。「我的發洩只能是發癲咁發脾氣,大哭大鬧大吵,連出手打他都試過,結果搞到自己內分泌失調,患上甲亢要食藥。」由性格樂觀積極變到焦慮情緒爆燈,她亦承認已「無自己」,最終沒給情緒病擊倒,全仗後來帶兒子求診精神科,對症服用藥物控制專注力失調症。「他服用藥物約4 周,專注力已改善很多,亦開始有同理心,撞到我識得問我有無事,這都是他以前不曾有過的。」隨著孩子行為變得正常,她亦從焦慮情緒的困局中釋放出來。「當他再沒事情需要我注意,我也可以挪開他身上的視去睇電視,屋企部電視終於不再只是黑色畫面。」聲音中,聽得出是放鬆的調子。
主診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表示,陳太個案因照顧孩子產生的焦慮傾向,如情緒未能及時適當紓緩,存在精神狀態繃緊到焦慮症纏身的可能。「父母會緊張擔心孩子,實屬人之常情,但就臨床所見,部分緊張過度的家長擔心程度已很不合理,像陳太要求自己雙眼要看實兒子免生亂子;又例如有個案見孩子癡身會擔心他有戀母狂,或甚覺得孩子太乖不大扭計亦擔心一大餐,這些擔心情報日積月累,自然會令情緒壓力愈繃愈緊,容易谷出病來。」
分析病因,他指焦慮症的遺傳性約有50%,其他還包括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失調,以致環境因素如成長經歷、生活壓力、個人性格(完美主義),甚至天氣因素等,加加埋埋都可以令人產生焦慮傾向。「家長通常未必為意自己情緒有異,反而一些因壓力賀爾蒙影響出現的徵狀變化,如心跳、出汗、手震、常焦慮不安、緊張肚痛等反應,會較易覺察,且通常徵狀出現頻率跟孩子的學業成績行為有相關。」假使作為家長的你自覺經常焦慮不安,不想小問題化大成情緒病,黎醫生指學習放鬆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
1.協商分工,讓家人分擔照顧責任,好使自己能從壓力源(孩子)中適當抽身。
2.安排休息時間釋放負能量,做些自己喜歡又可放鬆心神的事情如運動、聽音樂、睇書、煲劇等。
3.每當面對孩子想發脾氣時,提醒自己要速逃,先離開壓力源(孩子),讓情緒降溫,再透過深長的腹式呼吸,使情緒進一步放鬆後,才抱持正面態度面對孩子。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