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腸胃及肝臟科,為什麼沒包括胰臟、膽?
王:腸胃及肝臟科的範圍很廣,由食道開始,到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和胰臟的問題,我們都會治理。
飲食西化患大腸瘜肉高危
鄭:整個腹腔都是你們醫治的範圍,日常主要會看什揦病?
王:香港人常見的病包括以下幾方面:
上消化道:五分之一的港人間中都會出現消化不良,吃完東西覺得飽飽滯滯、肚脹、「唔落隔」,相當常見;另外,剛剛說的胃酸倒流,十分之一人會出現。
胃和十二指腸:胃潰瘍,以前香港兩個人之中便有一個有幽門螺旋菌,而幽門菌和胃潰瘍有關,所以潰瘍較多;近年很多人接受治療,減低潰瘍率。
大腸:最常見的是大腸瘜肉,五六十歲以上的港人,約四分之一有大腸瘜肉。瘜肉初期是良性,但慢慢可能變成腫瘤,即大腸癌。港人飲食習慣西化,大腸癌數字亦比較驚人,現時在最常見的癌症中排第二位,而醫管局估計,大腸癌快將取代肺癌成為全港最常見癌症。
肝臟:脂肪肝最普遍,因經常外出用餐,飲食習慣愈來愈西方化,近三成港人都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可能轉化為肝硬化或肝癌,不容忽視;另外就是乙型肝炎,十分之一港人是乙型肝炎帶菌者,他們患上肝癌的風險高100倍,可說是一個計時炸彈;還有丙型肝炎,亦會增加患肝癌風險,幸好香港病人數目較少,大約有0.5%。
鄭:一成、三成又五成,豈非人人都要光顧你?你是否讀書時已得知這些數據,所以選了腸胃及肝臟科?
王:沒有。一開始,我選了內科,其間接觸不同的專科,包括心臟科、胸肺科等等,結果發覺自己對在腸胃科發展較有興趣。腸胃科可以做些小手術,內窺鏡如照胃鏡、小腸鏡;亦出現很多新技術,覺得有趣。以小腸鏡為例,小腸有6米長,以前沒儀器可以完全通過做檢查,胃鏡只去到十二指腸,大腸鏡則去到大腸頂端已結束。幾年前,香港引入了小腸鏡,可以照出整個小腸,檢查得清清楚楚,是個很大的突破。
小腸鏡看穿整條小腸
鄭:你說的小腸鏡是內窺鏡,還是吞鏡頭那種?
王:兩種都有。最初發明了膠囊內窺鏡,吞個微型攝影機下肚,由食道一路拍攝去至小腸,能看到整個小腸的影像,好處簡單快捷,弊端是無法到達指定位置。於是後來便發明了雙球囊內窺鏡,有兩條管和兩個球囊,球囊一拉一推,如風琴般把腸套疊起來看;雙球囊內窺鏡分別從口腔及肛門進入,看全條小腸,並可以到達指定位置,當看到瘜肉或潰瘍時,可即時止血或切除,如果發現小腸因病變而狹窄,亦可將之擴張。
滅幽門菌減胃癌風險
鄭:當年選擇入大學做研究,有什麼研究和大家分享一下?
王:研究方面,最開心是有新發現。我一開始便集中研究幽門螺旋菌,因是新領域,較少人做;而且香港每兩個人便有一人受感染,病人多,驅使我在診斷、治療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其中一個研究是1994年北上到福建進行,因知道幽門螺旋菌會引起胃癌,研究如果及早把幽門菌殺死,是否可以減低胃癌的風險。研究需要長時間觀察,做了十幾年,結果證實,只要殺死幽門螺旋菌,便可減低三分之一的胃癌發病率。這在預防癌症的層面來看,是個令人鼓舞的結果,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視。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