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腰痛的煩惱,當中有些人看過醫生、跌打後,仍找不出成因,惟有繼續飽受腰痛煎熬。事實上,有15%患者的腰患與薦髂關節機能失調有關,患者常痛得坐立不安,而此情況常見於30 至40 歲生育後的女士。任職店務員的Katrina,今年30 歲,近年初為人母,已成兩子之母。生育完後不久,她便重返工作崗位,繼續長時間站在專櫃前推銷產品。1 年前,她開始出現腰痛,近日情況加劇,每次站立或走路半小時以上,就會感腰部劇痛。有時晚間會痛得無法入睡,整晚在床上輾轉反側,令她備受困擾,於是前去求醫,沒料到群醫束手無策,無法找出她的病因,繼而去接受跌打和針灸等治療,可惜仍無法消除痛楚。
後來她向骨科醫生求診,醫生起初懷疑她有椎間盤突出,於是安排她做磁力共振,發現問題不在於此,遂讓其在X 光檢查下,打局部麻醉注射入薦髂關節,沒多久Katrina 的腰痛消失,最終更確定她患有薦髂關節機能失調(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幸而她的病情輕微,治療方法較簡單,醫生在其關節內注射局部麻醉及類固醇,助患處消炎和止痛,痛楚逐步消失。藥力維持至兩年多後,她再次感腰痛,於是再打針,現時情況已穩定下來。不少婦女和Katrina 一樣,生育完後開始受腰痛所困,原來與薦髂關節出現炎症有關。骨科專科醫生江金富說:「薦髂關節是由薦椎和髂骨組成,這是身體其中一條大關節,平日只能作輕微的移動。有幾條粗狀的韌帶會和薦髂關節結合在一起,而婦女在妊娠晚期,體內會分泌出雌性激素,促使韌帶鬆弛以助生產,不過卻會增加關節炎的機會。」
除了產後婦女是高危族外,尚有一些人士要小心。「輕度的長短腳可令盆骨不對稱,造成疼痛;中央肥胖者亦較大機會有此情況,當肚腩太大時,盆骨前面的肌肉會較後面弱,盆骨就容易側向一邊,增加疼痛的機會。」此外,細菌感染如肺癆菌、關節炎風濕症如僵直性脊椎炎等,亦可造成薦髂關節機能失調。其他原因還包括創傷如扭傷、跌倒和車禍等,亦有些患者是因肌肉勞損和退化所致。
很多時患者的疼痛會出現在腰眼位置,上落樓梯、長時間站立或坐着都會覺痛,這時可透過幾種方式確診。「大部分會在臨床檢查時確診,有些人需要做磁力共振及X 光等,以排除問題是由椎間盤突出的情況。此外,可進行骨掃描去觀察薦髂關節有否發炎。不少患者會和上述個案一樣,會接受薦髂關節的局部麻醉,若發現該位置在麻醉藥下,痛感消除的話,便可確診患有此症。」
目前有幾種治療薦髂關節機能失調的方法。「當中包括藥物、佩戴薦髂關節腰帶等,病情輕微者可透過注射局部麻醉及類固醇在關節內,以紓緩痛楚。較嚴重的患者則要做開刀手術,把薦髂關節溶合,不過在患者中,不足5%人士需要接受此類手術。」預防當然勝於治療,想降低患薦髂關節機能失調的機會,江金富醫生建議市民平日可多做伸展運動,以提高身體的柔軟度,有助預防筋腱繃緊而令盆骨兩邊肌肉不平衡,造成疼痛。
動作1做法:躺在床上,把右膝抱至胸前,當臀部有拉扯感覺時,保持15 秒,換腳再做,每隻腳重複做3 次。作用:拉鬆髖關節。
動作2 做法:躺下,用手肘支撑,使上身離地,感到背部有輕壓的感覺,維持兩分鐘。作用:鬆弛背肌、減低脊椎的壓力。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