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Joseph Black在1775年就已經發現鎂元素的存在,但一直要到1808年才由英國另外一位科學家Sir Humphrey Davy分離出純質鎂。鎂的原文取自希臘地名Magnesia。
除了鈣、磷之外,鎂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約有21 g。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鎂與鈣和磷結合,成為磷酸鎂、碳酸鎂和其他鎂鹽存在於骨骼中,其餘的鎂則存在於體液和軟組織中,只有1%的鎂存在於血漿內,並多呈離子狀態,是細胞內重要的陽離子。
鎂不但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而且對人體各項重要功能幾乎都有影響,包括新陳代謝、核酸與蛋白質合成,因此又稱為「細胞活動的守門人」,從造骨、心跳,到血糖轉換為能量都跟鎂有關係。
人體必須攝取均衡的鎂和鈣,才能維持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的攝取不足,血鈣濃度就會昇高,過剩的鈣在組織和血管壁累積沈澱,除了容易引發狹心症、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還容易引起腎結石和膽結石。
鎂和鈣是天然的抗壓礦物質,兩者一起作用,具有安定神經和緩和情緒的功能,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產生。
鎂與鈣互有拮抗性,鈣的攝取量過多,鎂的吸收率就會降低。服用含有鎂和鈣的營養補充品時,兩者的理想比率應該是鈣二鎂一。
鎂跟鈣一樣,在小腸前部和十二指腸吸收,許多影響鈣吸收的因素也會影響鎂的吸收,如酸性溶液可以促進鎂的吸收;草酸、植酸和過多的脂肪、磷酸鹽則會妨礙鎂的吸收。
日常飲食中的鎂約有45%被人體吸收,其餘的鎂則隨糞便排出體外。
主要功用
促進心臟和血管健康,預防心臟病。
維持肌肉和神經正常功能。
鎂和鈣併用可以安定神經、緩和情緒、抵抗憂鬱症。
促進牙齒健康。
預防鈣質在組織和血管壁沈澱,預防腎和膽結石。
缺乏症狀
神經過敏、手足顫抖抽搐。
心悸、虛弱、疲弱。
腎臟功能受損。
心肌鈣化。
注意事項
體內鎂鹽過多會抑制中樞和周圍神經,出現肌肉無力、嗜睡、口渴等現象,引起運動機能障礙。
攝取大量鈣和磷或腎功能受損的人,若長期大量攝取鎂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什麼食物中含有
動物性食物:海產、魚類、肉、牛奶
植物性食物:五穀類、小麥胚芽、無花果、豆類、杏仁、核果類、深綠色蔬菜、香蕉。
其他:啤酒酵母。
誰該補充
常喝酒的人應該注意補充鎂。酗酒的人體內鎂含量通常偏低,所以酗酒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西方飲食的鎂含量一般低於東方飲食,大部份的美國人無法由食物中獲取足量的鎂,尤其是女性常常缺鎂。偏好西方飲食的人必須注意鎂的攝取。
常用避孕藥或服用動情激素的女性,必須攝取大量的鎂。
專家建議
鎂能幫助脂肪燃燒並產生能量,這點對男女同樣重要。如果您老是覺得疲勞,而且體重逐漸增加,可能是缺鎂的徵兆。
停經後的婦女特別容易缺鎂,因此常發生血液不當凝結,導致心臟病及中風。體內鎂含量不足除了容易增加女性心臟病的罹患率之外,還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骨質疏鬆症。
孕婦如果缺鎂,易得毒血症而導致早產(毒血症是一種對母體和胎兒都有害的高血壓)。缺鎂也是引起經前症候群的因素之一。
鎂會轉化成一種酵素,有助於維生素B1、B2、B6的運用,因此缺鎂可能會引起缺乏維生素B的症狀,通常是痙攣。
每日建議用量
台灣衛生署2002年建議每日攝取量
0–5個月:30 mg
6個月–3歲:75–80 mg
4–9歲:120–165 mg
10–12歲(男):230 mg
13–15歲(男):325 mg
16–18歲(男):380 mg
19歲以上:360 mg
10–12歲(女):240 mg
13歲以(女):315 mg
懷孕期:增加35 mg
美國建議量
成人250–350 mg
懷孕及哺乳期300–350 mg
美國攝取上限
來自傳統食物的鎂沒有規定攝取上限
來自藥品或補充劑的鎂350 mg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