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年期別沒病「找病」,女性更年期別沒病「找病」介紹如下:
「是馬老師嗎?小麗病得很厲害。看了不少心理學方面的書,好像是強迫症,請您幫幫小麗,太痛苦了。」
週末的晚上,一位中年婦女撥通了小麗的心理諮詢專線,這樣開始了她的傾訴——
小麗姓王,快滿50歲了,以前在一家賓館工作。小麗發病是從去年開始的。那時,住在家鄉杭州的母親生病了,小麗趕回去看望她,精神上受了點刺激。回家的途中,小麗在車站的地下通道走錯了方向,又回到了杭州,把小麗嚇了一跳。回到家的第一天晚上,小麗和丈夫做愛的時候,突然下身出血。她已經絕經很久了,這下她可嚇壞了!心裡非常害怕,怕自己得了什麼麻煩的病。也不敢去醫院檢查。可還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悄悄在書攤上找到了一本小冊子,上面迷信的說法更讓她害怕……就這樣整整拖了40多天,一直提心吊膽,心神不寧的。最後,還是丈夫陪小麗一起去醫院檢查。結果只是長了一塊息肉,一個小小的手術就好了。可是,身體的病雖好了,她的心病卻更重了,心裡煩亂,心慌急躁,心情抑鬱,吃不下、睡不著,那滋味真痛苦……
現在,小麗工作也辭了,跑遍了各大醫院,還看了精神科,藥也吃了不少,可病沒有一點好轉。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病沒希望了……
自己給自己找病
王女士的心病究竟是怎麼回事?可以肯定地說,她不是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充其量就是有些抑鬱狀態或焦慮狀態。如果說有病,真是名副其實的「心」病——是自己心裡想出來的病。
女性到了50歲左右,正值更年期,會出現一些身心方面的異常反應,這是自然法則。王女士的心裡煩亂、急躁、抑鬱、頭暈失眠等症狀,便是這方面的反應。有些女性較為平靜地就度過了這一特殊的年齡段,有的人卻由於適應不了突然改變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深深地陷入心理低谷,總認為自己得了難以治癒的毛病。
更年期每個女性都不可避免,但如何走過更年期就與個人生活經歷和人格特徵息息相關了。就拿王女士來說,母親生病,自己迷路,特別是性生活的出血,是一種精神因素,再加上她心理上的疑病觀念,使她不斷地把自己推向病人的角色。一旦把自己當成病人,心病就變本加厲地縈繞心頭,不再上班,只想跑醫院、吃藥,這樣的行為模式又強化了病人角色,如此惡性循環讓「心病」越加沉重了。
按照日本心理學家森田的看法,神經症症狀純屬主觀問題,並非客觀產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質所致。疑病素質是神經衰弱、強迫觀念、焦慮發作、各種恐怖症等神經症發病的基礎。具有疑病素質的人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慌等,誤認為是「病」而緊張恐懼。注意力越集中在這些「症狀」上,感覺越敏銳,「症狀」就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響下,患者陷入內心衝突狀態,形成神經衰弱和發作神經症。也就是說王女士的心病,即使是神經症症狀,也是自己給自己找出來的病。
小麗們交流了這個意思後,她驚訝地說:「您的意思是,小麗本來沒病,是自己給自己找病了?」
擺脫病人的角色
看到王女士有了這樣的領悟,小麗非常欣慰。心理問題常常這樣,弄清了緣由,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面對王女士「該怎麼辦」的疑問,小麗順勢提出了建議:
別再扮演病人的角色平靜地接受自己的身心變化,把這些變化看成是自然規律,自己對自己說,小麗不是病人,這些體驗都是很正常的。
別再依賴藥物心理狀態的調節以及一些神經症的治療,在必要的情況下是可以使用的,但那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措施。心病還需心藥醫,濫用藥物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重心病。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持日常飲食、睡眠、工作、活動有規律,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增加含有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類、海鮮等,延緩骨質疏鬆等老年疾病的發生。
趕快走出家門整天一個人在家中,這本身就是不利於調節心態的生活環境,即使是正常人,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悶出病來。更年期女性應回到原單位上班,或找一份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以此調節神經功能,增進身心健康。
總之,只要能擺脫病人的角色,減輕精神負擔,保持樂觀心態,更年期女性的「心病」肯定會不治自癒。50歲的女性,只要找到一份好心情,一樣還可以創造自己的美麗生活,一樣可以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生機。
「您說得太好了!」王女士的聲音充滿希望:「我要去重新尋找自己的美麗生活!」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