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雖過,但天氣仍然熱辣辣,很多人也是繼續凍飲、雪糕不離口的消暑,然後,發現自己經常無端端肚瀉,又容易有幾聲咳……不想再給這些小毛小病困擾,以下的入秋簡易養生食療貼士,懶人如我都有信心做得到,建議細讀。入秋,天氣開始乾燥,間中有幾聲咳,可能你會認為幾正常,但肚屙呢?你可有想過自己近期飯後何以常會肚瀉不適嗎?
國際藥膳食療學會會長、註冊中醫師侯平解釋,由春夏到入秋,大自然氣候是春天陽氣不斷上升,至夏天最熱陽氣最盛,到立秋步入秋天,陽氣慢慢收而陰氣漸長,隨氣溫濕度下降燥氣上升,人容易缺乏水份,很自然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及大便乾結等表現。「而容易肚瀉的情況,很多人誤以為自己食錯嘢所致,但其實原因大多數都是『食錯凍嘢』先真。事實當下暑熱未收,不少人忍不住口仍會大啖啖的吃雪糕、大大杯的喝凍飲,這樣過吃生冷的飲食習慣,不單易傷脾陽(脾胃陽氣),更會令人體內在熱毒透不出來(溫熱內蘊),當毒滯留體內,便易有肚屙的肚瀉反應,大部分病例都會吃生冷後沒多久便肚痛肚瀉,亦有個案會大便不通數天後再瀉。」
這樣的吃生冷後肚瀉徵狀,我估很多人都有試過,只是從沒探究原因,過後更不會知有「扶正脾陽」的需要。「除非身體抵抗力較好,否則體弱者肚瀉過一次,很容易會再瀉,如肚瀉兼有發燒表現,切記要求醫,因為已有演變為腸胃炎感冒的可能。沒發燒徵狀者,肚屙後最好扶正脾陽,宜選溫熱食材適當的給身體清熱解毒,例如簡單以薑、蔥、甘草滾瘦肉吃(飲用2-3 次),或是餐食多加薑蔥,都可適度有助脾陽恢復,減少身體再有容易腹瀉的情況。」
撇開肚瀉問題,論秋季的養生重點,侯醫師強調是「潤燥」及「養陰」。「所謂養生,最主要目的是適應自然。因此由當下至10 月24 日霜降前(步入冬季的節氣),整體氣候都是乾燥、濕度低,人要按自然養生,水份補充便一定要足夠,而『潤燥』的關鍵,正正就是要增加身體水份。」解說潤燥方法,他指一要提醒自己多飲水;二可多吃甘潤食物如蜂蜜、芝麻、蕃薯,以及生果如啤梨、雪梨等。「甘潤食物有潤大腸作用,其中像蜂蜜性平、味甘,功效兼可清熱補氣、潤燥解毒及防止動脈硬化等;而芝麻性平、味甘,也可補肝腎、益精血及潤腸燥。這些食物秋後多食用,對增加身體水份很有幫助,可有效防治燥咳、皮膚痕癢等不適徵狀。」
至於秋季養生的另一重點「養陰」,簡單理解原來即是要養血。「因為入秋肺燥,人容易咳,所以在增加身體水份之餘,更要養陰增加身體血液,以預防血燥引致咳嗽,故建議日常飲食可配合補血食物,例如百合、蓮子、蓮藕、核桃仁、枸杞子等。簡單者可一人份量以百合、蓮子各一両加冰糖煮糖水吃,一家大小的亦可以蓮藕加西施骨各半斤煲湯飲用,一週食用約兩次,已可達致養陰作用。」下為各食材的性味作用:
百合:性平、味甘微苦,作用可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及潤燥止咳。
蓮子:性平、味甘澀,作用可養心、益腎及補脾。
蓮藕:熟藕性味甘溫,作用可健脾、開胃及益血。
核桃仁:性溫、味甘,作用可補腎固精、溫肺定喘、益氣養血,以及潤燥潤腸。
入秋生活作息調整
增加運動:建議多做帶氧運動如跑步、踩健身單車等,以提升血液循環及魄力,增強抵抗燥氣的能力,否則腸胃差抵抗力偏弱者很容易肚瀉。
常備外套:入秋後早晚溫差較大,加上都市人常處身冷氣環境,如感冒著涼便容易引起燥咳,故宜常備圍巾或外套,多注意身體保暖。
早睡早起:天色漸見日短夜長,人也應順應自然,調整作息減少捱夜,儘量早睡早起以適應秋高氣爽的大自然氣候,最好晚上11-12 時已應入睡。
減少辣食:秋天最建議食用的是甘潤食物,淡鹹食物亦可。至於辛辣食物因會令人出汗,更揮發人體水份使人乾燥傷陰,故在秋燥當下應減少吃辣,而酸食雖可生津,但亦只適宜少量進食,否則過吃會對肝臟無益。
多吃米粥:米粥可益氣生津,秋後不妨多吃。
生果適量:生果水份高,但日常食用2-3 份已很足夠,過吃也有可能傷脾胃陽氣。
懶人養生推介
早晚飲兩杯:晨早飲杯淡鹽水,晚上則飲杯蜂蜜水,就這樣簡單的「飲兩杯」,已可增補水份、防便秘的作用,有養生及抗衰老之效。
枸杞子焗水:枸杞子性平、味甘,單一味用焗杯焗水飲用,已有滋補肝腎、養陰潤肺功用,焗飲時加點冰糖,更加再增滋潤效果。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