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每年有3,900宗涉思覺失調的求診新症,主要青年期發病,惟患者普遍延誤治療,有兒童12歲出現妄想病徵,拖延7年,至拒絕進食其母才帶其求醫。專家倡商場設立治療中心接觸年輕患者。思覺失調困擾約20萬名港人。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曾接觸一名患者,於12歲時出現妄想徵狀,覺得有人用空氣製造毒氣害他,所以足不出戶,甚至停學。其間,他一直由母親照顧,但母親照顧能力有限,雙方溝通亦不足。
直到患者19歲,開始拒絕進食,母親才帶他求診。數個月的治療已令患者迅速康復。康復後,他第一時間問:「我可以再讀書嗎?」陳友凱慨嘆,如果患者能早日獲得治療,就不會浪費了7年時間。陳友凱表示,當出現幻覺及妄想,就有可能患上思覺失調。然而,思覺失調會影響大腦判斷神經部分,令患者「當局者迷」,不知道自己患病。而患者身邊的人亦因對病症欠認識,令患者延遲求診。情況嚴重者,在求診前已自殺。
有4成思覺失調患者,在15至25歲期間病發。陳友凱認為,現時思覺失調的治療方法太重「醫療味道」,令年輕患者卻步。他建議倣傚澳洲,在商場內設立精神治療中心,以輕鬆方式接觸年輕人,再進行治療。
賽馬會思覺失調健康計劃於本月派出「思覺車」走訪各區,為公眾提供有關思覺失調的諮詢服務。市民可透過車上的展板及短片,加深對思覺失調的瞭解。車上亦有安靜區域,讓市民以電話或視像會議與專業人士對話。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