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接觸過有關於思覺失調的資訊,但是,到底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思覺失調和這個名字的由來?
思覺失調是一種早期的不正常精神狀態。由於腦部負責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患者在思維,情感和感覺上會與現實脫離,並會出現思想及言語紊亂,妄想和幻覺等徵狀。思覺失調多出現於青年期及成年早期(15-25歲)。其實,思覺失調在香港絕不罕有,香港人口中大概有2-3%患有思覺失調。
在2001年之前,香港並沒有一個專有名詞去形容思覺失調這種早期的不正常精神狀態,只是以“嚴重精神病”這個比較籠統的名詞去涵蓋各種不同的不正常精神狀態,例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狂症和抑鬱症等等,都與思覺失調混為一談。由於思覺失調是一種可以發展成為不同類型的精神病的早期徵狀,所以“嚴重精神病”這個名詞容易令人產生誤解;而且,香港社會普遍對“精神病”有根深蒂固的忌諱和歧視,這些因素往往令病人錯過黃金的治療時機。
有見及此,在2001年,醫管局牽頭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提倡早期干預,意即希望病人及早接受治療,防止病情惡化。工作小組經過反覆討論,敲定思覺失調這個名詞,好處有三。第一,簡單扼要地帶出這個病的病徵,有利於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同時令提升公眾意識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第二,擺脫了黏附“嚴重精神病”的標籤,令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不再諱疾忌醫。第三,“失調”表達了透過治療找回平衡的希望,令病人有勇氣踏出接受治療的第一步。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