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傳可防癌的「山珍之王」蕨菜,近期在本港的食肆及有機農墟出售,多作沙律菜,但研究顯示,食用該菜會增患食道癌及胃癌風險。
港府昨發出風險通報,籲勿生吃及過量食用。蕨菜是植物「蕨」的嫩葉,非本地菜市場常見蔬菜,但本地有機農墟會有售。蕨菜形狀獨特,有「拳頭菜」之名,又因蕨菜含多種維生素,有傳可防癌,亦有「養生菜」及「長壽菜」之名。
食物安全中心昨發出風險簡訊,指蕨菜含有名為「原蕨苷」的化學物可能致癌,外國已有多項動物研究發現,給動物餵服蕨菜會令動物患上惡性或良性腸道腫瘤。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1987年已把蕨菜列為「或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第2B組物質)。城大生物及化學系教授林漢華表示,早於1971年,英國已有文獻指蕨菜可能對人體有致癌性。在2000年後,日本亦有多個研究初步發現進食蕨菜的人患食道癌及胃癌的風險,較沒有進食的人高。
但林強調,同時有文獻證實,把蕨菜煮熟有助把蕨菜中的毒素「原蕨苷」溶解,市民不用過分擔心,「食就唔會死的,但千萬不要生食」。
然而,本港有食肆表示蕨菜都是生吃。荃灣韓正屋負責人表示,餐廳開業半年以來一直有採用蕨菜,多用來製作涼拌小菜,或放在石頭飯上作點綴。對於蕨菜可能致癌,負責人說:「網上亂講,我才不會擔心」。
另一間位於尖沙咀的水刺韓饍,其經理林先生指,餐廳多用生的蕨菜作伴碟之用,每天只用1磅至2磅,用量不多。他指假如證實蕨菜對人體有害,餐廳會停用。食安中心稱,雖然未有充分證據顯示蕨菜可令人類患癌,但建議消費者不宜過量進食蕨菜產品,並建議消費者進食蕨菜前,先以大量沸水煮15分鐘,或把嫩蕨葉蒸10至12分鐘或蒸至軟身,棄掉蒸煮的水份才進一步烹煮,有助減低嫩蕨葉中水溶性有毒化學物含量。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