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糖尿與糖

甜,很常接觸的味道,對不少糖尿病人而言,更是難以抗拒的誘惑,惟有避免墮入甜的陷阱,才對健康有更大的保障。甜味來自糖,而糖屬於碳水化合物。一般而言,碳水化合物的化學結構分為兩類,即單醣、雙醣(由兩個單醣聚合而成)和多醣,糖屬於雙醣,人體會把進食的糖迅速分解轉變成葡萄糖(屬單醣的一種),並進入血液中,即所謂血糖。胰臟會因應血糖上升而分泌胰島素來調節血糖水平,以達至正常範圍內,如果患上糖尿病,便是這個機製出現問題。

教協醫務中心駐診註冊營養師李鎧而表示,雖然進食過多甜味的東西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糖尿病對胰島素敏感度不足夠,對高糖份食物或飲品都要有所避忌,以避免不必要的血糖上升。就算沒有糖尿病,都需要注意糖的攝取量。「糖與飯同屬碳水化合物,但飯所含的是澱粉質,屬多醣類,化學結構比雙醣類例如砂糖複雜,而且要經過較多程序消化和吸收。此外,吃飯比起喝甜飲品更有飽感,飽了自然不會多吃。相反喝甜飲品不會飽,加上味道吸引,容易令人愈飲愈多,可見糖(尤其是砂糖),常在不自覺地吸收。」

一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日攝取的熱量不超過10%來自添加糖份,今年3 月更發出諮詢指引,提議改為不超過5%來自添加糖份,原因是全球肥胖人口比例不斷增長。「糖份愈高,味道愈甜,即熱量也增加,如果不做運動消耗熱量,容易令人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風險因素。」在營養角度,添加糖份(如砂糖)的作用主要是調味,除此之外並無實際功能,因為從正常膳食中,透過麵包、粥粉麵飯等五穀類的攝取,澱粉質經過消化後都會最終變成葡萄糖,滿足人體所需熱量,而毋須額外加添糖份。「然而,又不用極端地將所有食物或飲品『走甜』,營養金字塔最高的一層包括糖,所以只要適量控制糖份都是無問題。」

當然,完全戒掉添加糖亦可以,例如不飲含添加糖的飲品,或不吃含糖份的食物,惟很多食品含有隱藏糖份。「麵包、蛋糕有甜味一定有添加糖;一些即食食品,即使表面看來很健康,如獨立包裝的麥皮,但大部分含有糖份。」她又表示,部分糖尿病人對含糖食物特別提防,甚至連生果也戒掉,這是不正確。「天然的糖份,如生果的果糖、奶製品的乳糖,只要跟隨營養指引適量進食,問題不大,反之長期欠缺生果,容易欠缺膳食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會產生其他健康問題。」

糖尿病人可以選擇「代糖」,得到甜味之餘也不令血糖上升。「代糖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進行很多研究,指出代糖是安全。我並不鼓勵人多吃代糖,但對於不能接受沒有甜味的糖尿病人來說,代糖無疑是個好的代替品,既可提供甜味又不會影響血糖水平。糖尿病人要嚴格限制糖份的攝取,因為他們攝取糖份後血糖馬上急升,病情容易失控,故此用代糖比砂糖更適合。」

一包代糖等如兩包砂糖的甜度,代糖看似很健康,但有機會令人對甜味掉以輕心。從心理角度解釋,人的味覺很容易適應某一種味道,當大量地使用代糖而令食物變甜,日積月累,就會逐漸傾向甜味,形成一個嗜甜的習慣,所以糖尿病人要留意這一點。「飲食習慣自細培養,家長儘量不要讓子女吃太多甜食,減低日後進食過量高糖份食物而引致肥胖的可能性。」

【糖Index】4:
黃糖、冰糖、片糖、白黑、蜜糖、黑糖、紅糖、椰糖等,味道及來源有些分別,但熱量一樣,每一克糖含4 個卡路里,同樣會令血糖上升。

糖尿病人煲湯要注意甚麼?李鎧而表示,湯料不要肥膩,避免排骨、豬骨、西施骨、豬腳,改用瘦肉、豬蹍、剝皮雞。少用碳水化合物(澱粉質),尤其是根莖部蔬果,如葛、蓮藕、紅蘿蔔、薯仔、豆類等。生果如蘋果、雪梨也是高碳水化合物的材料,而中式藥材如茨實、清補涼等屬於根莖類食材。用上述材料煲出來的湯水含較多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人要適可宜止,最多一餐飲一碗。湯水中不含澱粉質材料,如冬瓜湯、節瓜湯、菜乾湯、番茄洋蔥湯,較為健康,可飲超過一碗。羅漢果、蜜棗為高糖份配料,同樣要慎用。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