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越野運動意外增,拗柴處理不當可致生骨刺

越野跑山運動漸受歡迎,賽事也越來越多,不少跑友挑戰崎嶇賽道,但凹凸不平的山路增加參賽者「拗柴」的風險。骨科醫生估計,近年跑山拗柴受傷求診個案增加一至兩成,有年輕跑手因踩中不穩固的石頭致右腳拗柴,因輕視傷勢,靠跌打治療,因持續腫痛向西醫求診才發現韌帶撕裂,終要休戰半年治療。拗柴是指受傷的過程,多數會引致足踝外側韌帶受傷,屬下肢常見扭傷。骨科專科醫生賀鶴鳴表示,臨床上大多數拗柴求診個案也是由運動引起,日常意外病例較少,受傷程度也比運動輕微。外國有研究推算,每一萬人參與運動,就有一人會拗柴受傷,經常要跳躍的籃球、踢足球及長跑是傳統的高危運動,近年多了參加越野跑山練習或比賽而拗柴的求診者,多數因為速度高,或未有察覺山路不平,或誤踏「不穩陣」的石頭扭傷足踝。

傷者以年輕人為主,拗柴成因與足踝關節的骨骼、韌帶與肌肉較弱,未能穩住關節有關,加上姿勢出錯均會增加受傷風險。運動時拗柴傷勢會較嚴重,例如撕裂外側韌帶,日常意外如上落車或樓梯不小心也會引致拗柴,但一般受傷較輕。

拗柴不治療,九成患者也會逐漸痊癒,但在復元期間若護理不當,高達30至40%人會復發,一年拗柴三、四次,便屬復發性個案,「復發常見原因係韌帶生長啲,或者鬆啲,雖然叫做好番,但因為唔穩陣,好容易又拗過」。他提醒熱愛運動一族不要忽視拗柴護理,有需要時可戴上足踝支架保護,可減少關節的微小郁動,然後按需要接受訓練,例如強化相關肌肉或修正腳掌姿勢,預防復發。

他指出,曾有20多歲任職紀律部隊的年輕男士,近年熱愛越野跑山運動,但在一次比賽中誤踏不穩石頭扭傷右足踝,最初以為傷勢輕微,只向跌打醫師求診,但治療兩週仍然腫痛,才向西醫求助,檢查發現患處的韌帶撕裂,但癒合不理想,其後需接受約半年的治療才可再次參加跑山比賽。拗柴多次復發,嚴重可致足踝關節退化勞損及變形,令活動角度減少,甚至因生骨刺引發痛楚,他表示,患者會不能做蹲下動作,或久坐站立時感覺後腳跟拉扯,若持續腫痛,或要做手術取出骨刺,並「釘實」關節,減低不適。患者或要放棄行山及跑步等運動,可改為游水或踏單車。

不想拗柴反覆發作,加強足踝關節的穩定性、修正腳掌位置、訓練平衡力與肌肉訓練也有幫助。賀鶴鳴醫生指出,運動期間拗柴,多數與急停減速有關,當要快速停下時,腳掌通常會變成「內八字」,這時若重心放得太前,拗柴機率會大為提高,若透過練習,能在減速時將重心維持在較後位置,便不易受傷。運動裝備不當也會令人拗柴,他舉例,籃球鞋的鞋底過厚,如氣墊鞋底雖能吸震,但運動員跳躍落地時,會較容易拗柴,故近年生產商也加以改良。

經常受拗柴困擾的人,日常可透過簡單的家居練習改善,他建議可用閉目單腳企的訓練,透過感覺雙腳足踝關節的位置,學習修正關節位置與姿勢,增加平衡力。方法是靠牆站立,屈曲其中一隻腳及閉目,最理想可站立15分鐘,換腳再做,當穩定性增加後,更可嘗試身體不靠牆,甚至直立的一隻腳可微曲,以增加難度。另外,傾斜踏板及橡筋帶訓練,也有助訓練足踝關節的穩定性。

日常生活中的小意外,若護理不當,也可變成嚴重受傷。年輕女教師Amy,一次在學校落樓梯時不小心左腳拗柴,雖然患處隱隱作痛,但最初誤以為只是普通扭傷,看跌打敷藥了事,更繼續一拐一拐返學,但一個月後傷勢加劇,痛楚沿足踝伸延至膝蓋,向骨科醫生求診檢查發現,不但左足踝的韌帶撕裂,更出現肌肉萎縮及骨腫,要請假休養一個半月。她受傷後以為睇跌打敷藥可以「快好」,加上步行時只有少許痛,故未有請病假,如常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為了避免患處用力,便將重心轉移到小腿及膝蓋,形成腳板儘量不著地的「吊腳行路」姿勢,未幾痛楚便伸延到小腿及膝蓋,連在學校早會站立15分鐘也撐不住,需坐下休息,看了近一個月跌打患處也未有好轉。

由於腳痛嚴重及無力需請病假,並轉向西醫求診,接受磁力共振掃瞄檢查發現足踝韌帶撕裂,因休息不足,受傷後太早長時間行路,加上治療欠佳,令傷勢加劇,接受治療近兩個月左腳才逐漸恢復力量。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