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胃癌初期症狀與胃炎難分辨?

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抱著「沒那麼嚴重」或「沒那麼倒楣」的心理,輕忽症狀的嚴重性,任由癌細胞在身體內作祟。

34歲的李先生曾罹患胃潰瘍,長期受胃痛所苦,總歸咎於工作壓力大及三餐不定時造成,直到安排健康檢查,透過胃鏡檢查發現嚴重潰瘍,切片化驗出潛藏的癌細胞,所幸及早發現,得以及早治療。

胃癌初期症狀與一般胃病難區分

胃癌初期症狀包括消化不良、腹脹、上腹部疼痛、噁心反胃、胃感到灼熱等。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由於胃癌初期症狀與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胃病相似,加上症狀表現並不一定為持續型,可能一陣子才發作一次,因此容易被忽視,特別是罹患過胃部疾病的人,更容易「自己當醫生」,習慣自行服用藥物紓解不適,直到出現倦怠、胃口不好合併體重明顯的減輕、貧血、解黑便等警示症狀才就醫,而這往往已經到了胃癌中、末期,亦錯失治療胃癌的黃金期。

鄭乃源院長進一步指出,胃癌可能合併有潰瘍症狀,所以發現潰瘍一定要積極追蹤、釐清是一般消化性潰瘍或者腫瘤性潰瘍,因潰瘍處可能潛藏著癌症細胞,必須切片化驗,並於治療八週後,再次切片化驗及治療,若經過2次循環仍不見改善,就要小心癌症找上門。

5大胃癌高危險群定期安排胃鏡降風險

由於胃癌初期症狀與胃疾難分辨,若出現胃部不適時,鄭院長建議大家不要「自我診斷」,最好還是交由專業醫師處理。尤其以下5大胃癌高危險群,更應每年安排胃鏡檢查。

1.慢性胃炎者
體內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或長期生活、飲良習慣不良(如抽菸、喝酒、熬夜、三餐不定等),都可能造成慢性胃發炎,進而增加誘發癌變的可能性。尤其已胃潰瘍者,更應照醫師指示治療、回診,以確實掌握胃部健康。鄭乃源院長指出,根據目前數據顯示,雖僅約1%胃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罹患癌症,比例不高但仍有風險,且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無益,一旦發現建議接受投藥治療,同時亦可降低罹癌的風險。

2.有癌症家族史者
家族中若有人曾罹患任何癌症,本身體質就可能存有較易誘發癌症的基因,此外,亦可能跟家族共同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有關,所以若家族有人罹癌,自身更要注重定期篩檢。

3.曾動過胃切除手術者
鄭乃源院長指出,根據統計,曾做過胃部切除手術超過10年者,其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高,因此建議最好每年安排胃鏡檢查。

4.年齡較長者
據統計,女性胃癌患者九成發生年齡在45歲以上,男性則是在50歲以上,鄭乃源院長提醒,由於癌症的演變從幾個月到幾年都有可能,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出發,建議女性從40歲起、男性45歲起就要開始每年作檢查,一發現有變化,也要按照醫師建議定期追蹤。

5.免疫力差者
鄭院長指出,免疫力差或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者,因為免疫系統下降,癌症發展的進程速度較快,很可能在一年內癌化,更要把握每年檢查的習慣。

一般胃部檢查主要分胃鏡及上消化道攝影兩種方式,由於上消化道攝影對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不高,若發現異常也不能像照胃鏡一樣能立即採集檢體,最後是因為X光有輻射的關係,亦不適合常做,所以若非不得已,醫師大多建議民眾選擇做胃鏡。尤其屬上述五類型的胃癌高危民眾,千萬不要抱持著僥倖或是不願面對的心態,延誤早期發現癌症的時機,若害怕胃鏡的不適感,建議可選擇「無痛胃鏡」,即可在睡眠中完成檢查。

國人罹患胃癌的比例雖然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據衛生署統計,2010年胃癌仍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六名。鄭乃源院長提醒,除了定期篩檢確保胃部健康狀況外,生活飲食習慣也很重要,應避免高鹽、醃漬、煙燻及加工食物,多吃抗氧化的蔬果,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花椰菜、芭樂、奇異果、蘋果等,並且保持運動增強免疫力,降低癌症找麻煩的機會。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