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有些症狀很常見,雖然沒有正式統計數字,但身邊總有一人是這樣,其中「胃脹胃痛」便是了。胃脹,中醫診斷為胃痞;如果胃不脹並只有痛,是胃痛也。兩個症狀往往同時出現,故此很多時都會一起處理。從中醫角度,胃脹、胃痛是個怎樣的病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張學斌博士表示,胃脹、胃痛由外邪內侵(主要寒邪)、情志失調(精神壓力)、肝氣過旺或弱,或脾胃虛寒、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等所導致。「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氣機升降失調,產生胃脹、胃痛,凡氣機阻滯,不通則痛。」
其中飲食因素與胃脹、胃痛有密切關係。「飲食量過多或過少都不正常,胃脹、胃痛多因飲食不規律而起,暴食肯定加重脾胃負擔,食量少而三餐不定時,會致脾胃失調而產生疾病。按中醫理論,人體順應24 小時經絡運行,早上七、八時行脾胃經,要吃早餐。中午十一、十二時陽氣最旺,心經旺,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晚上六、七時陰氣漸重,胃陽漸衰,食量要少,晚間消化力差,不能吃太多,總之日常飲食宜配合人體陰陽的韻律。」
她又指出,胃脹往往為慢性胃炎的表現。西醫學上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肥厚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初時會有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表現,中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屬於難治性『胃痞』,較難處理,因為患者通常脾胃虛夾痰瘀內阻,要解決這些積累性問題,非一時三刻。」胃脹與胃痛的治療,稍有分別,胃脹以調暢氣機、健脾行氣為主,單純胃痛的則以行氣活血止痛為主。中醫有多條藥方對治調暢氣機,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如有脾胃虛弱,代表方有四君子湯加減。胃痛可服柴胡疏肝散、失笑散,當然患者必須經醫師診斷後才去用藥。
張博士表示,國內有些研究,某些體質包括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氣鬱質及血瘀質,容易出現胃脹、胃痛。根據臨床診斷,脾胃病者多數屬於陽虛質、陰虛質或濕熱質,尤其我們所熟悉的幽門螺旋菌,會引起多種胃炎,中醫認為夾有濕熱,需要清熱祛濕和胃。
中醫有「脾胃為後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要防治胃病,必須保護胃氣。「飲食定時定量,避免過食肥甘厚味辛辣、酒之品;飲物軟硬冷熱要適宜,有助改善消化吸收。起居有常,順應陰陽調節變化,三餐合理。脾胃運化功能較弱時不要強食,因食之不運反而損脾胃。」她提醒,經常有胃脹或胃痛,反反覆覆發作,經久不癒有機會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到了此階段,屬於胃癌前病變,較一般胃炎難以治癒。事實上,初起的胃脹胃痛,多為淺表性胃炎,經過治療後可治癒,但由於脾胃受損,有機會復發,因此癒後健胃護胃很重要。
黨參山藥湯
材料:黨參15 克、山藥30 克、陳皮6 克、蓮子15 克、紅棗10 粒、生薑3 片,或加豬?350 克,水1,000 毫升。
製作:所有材料煮沸後再煲1.5 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養胃。
淮山煲豬橫脷湯
材料:淮山60 克、豬橫脷150 克(切成片狀)。
製作:所有材料加水煲1.5 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補肺益精,尤適用脾胃虛弱者。
參茋猴頭菌燉雞
材料:猴頭菌100 克(洗淨並擠壓水份)切片、母雞(切塊);黃茋、黨參、大棗各10 克,薑片、葱、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
製作:先把雞塊放在燉盅內,用文火燉至肉熟透為止。
功效:補氣、健脾養胃。
黃茋佛手雞湯
材料:黃茋30 克、佛手15 克、母雞一隻(可切塊)。
製作:所有材料加水煲1.5 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益脾胃、理氣和中,大部分胃病人士適用。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