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控制血糖不只防高咁簡單

糖尿病是由於血糖過高而造成,導致很多病人都對「高」特別小心翼翼,深怕多吃一點就令血糖飆升,引來各種併發症。然而,「高」雖可怕,但「低」也會帶來風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過低,可誘發低血糖症,嚴重的可致人長期昏迷甚至死亡。

血糖過低引起的低血糖症,在年老糖尿病患者身上並不罕見,可以是源於誤服藥物,亦可能與飲食有關。香港老年學會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指出,有些長者「自己做醫生」,自行配藥服食,也不少長者病人會發生忘記吃藥打針的情況,到記得時急急再服,尤其是注射胰島素的一群,便十分容易出事。

「口服藥物的藥效通常是6 至8 個小時,即使遲一兩小時服藥,帶來的影響並不大,但打針就是另一回事。胰島素針劑通常是短效的,食飯前注射以幫助病人在進食時控制血糖,假如餐後才補打就會出事,因為進食而一度上升的血糖可能已經回降,再打針便會令血糖水平急降。」他稱,有些老人家甚至到睡覺前才想起而補打一針,便更加「大件事」。

年輕的糖尿病患者出現血糖偏低時,通常會出現頭暈、流冷汗甚至暈倒昏迷等情況。梁醫生說,這些都是醫學上正常的低血糖反應,神經傳遞正常,血糖低也可早些知道,但長者就不一樣,他們的自主神經反應較差,就算血糖降至2 至3 度也可能無徵狀。「這時老人家若走去睡覺,血糖就會繼續低,人就會昏迷,到早上拍也拍不醒。」低血糖引致的昏迷,後果可以十分嚴重。

梁醫生指出,最大影響是對腦功能的損害。血糖不足下,腦細胞會壞死,就算及時送到醫院搶救,腦部也可能有永久損害,例如康復後有言語障礙,嚴重的更可導致病人長期昏迷。至於飲食引起的低血糖症,通常「蘊釀」需時,極少因為少吃一餐半餐而發生嚴重情況,也因此長者需要定期在家「篤手指」監察血糖水平。

「如果病人發現自己的血糖,由本來八、九度一直下降至五、六度,請不要太高興,而是要找醫生了解原因,看是否需要調校藥量,否則一旦因為患病或其他原因吃少了,便容易進入低血糖水平。」梁醫生說,有些長者無故跌倒入院,便正因為血糖低所致。

他稱,正因為長者的情況與年輕人有別,故控制血糖水平大多設定在10 度以下,不似年輕人定在低過6 度的要求,因為若長者把血糖降至4 至6 度的水平,少許變化如胃口差了,血糖便可能會跌至二、三度。一般來說,年長糖尿病患者每星期在家「篤手指」兩次便夠,但如果血糖水平不穩定便要「篤密些」,若血糖持續下降,又或餐後血糖也低,便要盡快看醫生。

為免年長的糖尿病患者出現血糖偏低的情況,除了醫護人員要向病人詳細解釋之外,梁醫生建議家人也要幫手,包括協助及監察長者服食藥物,日常多關心一下,可以減少問題出現。

控制體重及飲食是糖尿病患者控病的重要一環,但有些老人家卻有誤解,總以為飯吃多了便不好。梁萬福醫生認為,食飯比吃包點餅乾等為佳,因為身體吸收米飯的糖份需時較長,亦較飽肚,反而餅乾的糖份很快被吸收,令血糖升得快,又很快會肚餓,所以寧願長者三餐吃飯,五穀類更佳,「好過肚餓時搵東西食」,而且好吃的包點都通常含糖量不少,有礙控制血糖。另外,梁醫生亦提醒長者要吃得夠,否則身體會消解肌肉應付日常所需,導致健康和身體活動能力也受到影響。假如活動量上升,例如多了行山或運動,便要適量補充能量。

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估計全港有近70 萬名患者,而研究顯示,65 歲以上長者的患病率更高達百分之十三。香港老年學會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指出,治療年老糖尿病患者的最大困難是要令病人知道其患病,因為很多患病的長者也沒有徵狀,直至出現中風、血糖中毒、糖尿眼及腎病等併發症才知曉。因此,及時發現糖尿病對抗病十分重要,梁醫生建議年過65 歲的長者,每年都要做空腹血糖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更要提早在40 歲開始,而愈早開始治療便愈能控制糖尿病,推遲併發症發生的時間,減輕病患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