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驗血糖或驗血壓,大部分人只知要篤手指或用血壓計。其實對於病情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還可以考慮24小時檢測血糖/血壓的方法,以準確查找出血糖或血壓出現高低波幅的模式,更針對性的對症下藥。隨著作息飲食、生理時鐘的轉變,人體血糖當然會有高有低。問題是假如病人血糖波幅嚴重又不自知,這對整體血糖控制就會有影響,因為血糖波幅會令到反映糖尿病人2-3個月內平均血糖指標的糖化血紅素(HbA1c)升高,增加血管受破壞風險,長遠更會有併發中風、冠心病、糖尿腳、腎功能衰退等的可能。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表示,臨床大部分糖尿病患都未必覺察到自己有血糖高低波幅。「但通過觀察糖化血紅素的水平,如發現跟病人『篤手指』的血糖值出現偏差,就有理由懷疑可能有血糖波幅問題。」他舉例,假如病人聲稱自己平時篤手指驗血糖得5-6mmol/L,但其糖化血紅素卻高到9%,甚至有持續上升趨勢,在正常情況下,其血糖值應該大部分時間維持在10mmol/L以上才合理。「當出現這種不符合的狀況,要定斷病人是篤得唔準,抑或是血糖波幅很大,他篤手指的時間偏偏都會血糖偏低,就可以考慮做24小時檢測血糖的方法。」
不要以為只有一型糖尿病人因為長期要注射胰島素針,個腦容易因為太適應而未能覺察到有血糖偏低情況,才需要進行此檢測,其實二型糖尿病患進行檢測一樣有指標作用。「這檢測會建議持續進行3-7日,可以查找出每日24小時裏病人血糖幾時高幾時低,藉此可分析出返工或放假的飲食習慣、藥物種類或藥物分量等有無問題,再針對性的作出行為模式或藥物組合改變。例如當發現病人餐後血糖原來次次都升到好高,這情況有可能是吃得太多、飲過多老火湯等原因造成,在配合飲食改變之餘,有需要亦可以調校藥物針對控制餐後血糖,達致將血糖波幅盡量減少的目的。」
建議要24小時測量血壓的病人,唐醫生強調通常都是處於「病情較失控」的狀態。「最常見情況是每次覆診見醫生都血壓偏高,但在屋企自己量血壓的又話得110/80mmHg,要確知這些聲稱究竟是否真實,進行24小時血壓測量就最好。」事實上,他指高血壓病人多傾向「選擇性咁選取血壓數字」。「病人很多時量度血壓,都會揀『靚number』才記錄,但當細問清楚,才知有時是量度完一次很高,他再量度發現較低就只記低的一組數字,又或者是每次量血壓都是選在夜晚、休息安坐半小時後才量度,這些血壓數字都不會令人信服。」
正常而言,人體血壓在早上較高,到晚上較低,且日間血壓有可能受工作壓力影響,所以單靠晚上量血壓的數字要推翻每次覆診都血壓高的狀況,數據上並不夠力。「基於任由血壓長期偏高或經常有高低波幅,一樣會破壞血管,尤其容易對腦、心、腎3個器官造成影響,發病在腦會中風、塞血管,在心會心臟衰竭、冠心病,在腎則易有腎衰竭,所以搞清楚病人有沒有特別的血壓偏高模式,其實很重要。」
臨床所見,他表示有個案在工作日進行24小時血壓測試,結果對比返工跟放工的血壓,發現他工作時上壓持續高企140mmHg-150mmHg,尤其開會期間,連心跳率都會因為情緒緊張而明顯增加,但到放工後,則平均可維持在140mmHg以下的水平。「這類受情緒影響的個案,通常要評估非工作期間血壓有幾低、本身有否風險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吸煙等,再根據血壓分布來取決使用藥物的需要,或可因應個別病人狀況處方不同針對性的長效、短效、早或晚服用的藥物,以減低血壓出現異常高低波幅的可能。」
控病Index
<7%: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紅素(HbA1c)建議應低於7%。
80%:8成糖尿病人都會有高血壓,出現重複量度上壓超過140mmHg或下壓超過90mmHg情況。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