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很多患者經常有這樣疑問,到醫院看病,大夫總是開很多檢查,這有必要嗎?
答:糖尿病患者定期作相關檢查是完全必要的。檢查的目的有二:⑴評價治療效果,判斷血糖控制是否達標;⑵判斷是否有相關急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大家知道,糖尿病是一個慢性終身性疾病。它的主要危害是由於糖尿病所導致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而引起的各種併發症,其併發症的特點是初期可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因此,單憑感覺是靠不住的。只有經常及時的作一些必要的檢查,才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不注重檢查,一旦發生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就會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問:那麼,龐院長,您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作哪些檢查呢?
答:首先要作血糖的監測,血糖不僅是診斷糖尿病的唯一標準,也是判定療效的重要指標。不僅要測fbg,還應測zpbg,有的病人只注重檢測空腹血糖,卻忽視了餐後2小時的血糖,這是不對的。因為,餐後血糖意義比空腹血糖意義更重要,餐後高血糖還是發生心腦血管病、微血管病及神經併發症的獨立危險因素。所以既要注重空腹血糖、更要注意餐後2小時血糖的檢測。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糖尿病人每天都要作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檢測,我國糖尿病患者因為經濟原因或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很長時間不作血糖檢測,這對治療用藥和對病情的觀察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們主張新發病的糖尿病患者一週至少作兩次血糖檢測,病情嚴重者還需要一天作8-9次血糖檢測。
2、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主要反應的是1-2月前的血糖平均水平,檢測糖化血紅蛋白是用於評價糖尿病控制的程度,即糖尿病併發症的危險性,因此更具有臨床意義。一般來說,建議病人每3-6個月檢查一次。
3.尿糖分定性和定量檢測,雖不是診斷依據,但可為療效判定、調整胰島素用量、調整口服降糖藥
4.胰島五項檢查:包括:對診斷分型、治療判定是有ir,瞭解胰島功能狀況有重要意義。
5、血脂:糖尿病患者存在廣泛的脂代謝紊亂,血脂異常可以導致動脈硬化的發生,它是發生心腦血管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治療糖尿病不僅要降低血糖,而且要調整血脂,糾正脂蛋白紊亂。一般來說,檢測血脂以每1-3個月一次為宜。
6、血壓:對於糖尿病伴肥胖、吸煙、血脂異常、冠心病、腎病等危險因素的患者,更應該嚴格控制血壓,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這對防止心腦血管病、腎衰竭的發生有積極的作用。故要求患者每天或每週至少測量血壓一次為宜。有條件的話可作動態血壓監測,以瞭解個體的血壓波動情況,以便針對性治療。
7、心臟:糖尿病合併心臟的病變,臨床表現往往不突出,這就需要定期作一些心臟方面的檢查。一般可選擇心電圖檢查,必要時作心臟彩超、冠狀動脈造影,以瞭解有無心肌缺血、心律時常及心肌結構的改變。一般以3-6個月一次為好。
8、腎臟:糖尿病合併腎病5年的發生率為2%,10年為5%,20年為10%,所導致的腎衰竭發生率比普通腎病高17倍,在美國的換腎治療中糖尿病佔33%。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經積極治療有相當多的病人是可以逆轉的,而尿微量白蛋白是診斷早期腎病的一個可靠指標,所以每半年檢測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是非常重要的。
9、眼底檢查:糖尿病眼病主要有白內障和視網膜病變。前者容易自我發現,而視網膜病變則不易察覺。一旦眼底出血,視網膜脫離,則導致視力下降或失明,就會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每年一次的眼底檢查非常關鍵,有條件還可進一步作眼底螢光造影,有病早治。
10、足部檢查:糖尿病足是一種慢性致殘性併發症,與糖尿病合併大血管病變、神經病變、感染及多種誘因有關。糖尿病病人足部病變的發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的17倍,而截肢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0-40倍。所以常規作足部檢查,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要提醒糖尿病病人,每天都要自我檢查足部,看看有無水泡、皮膚裂傷、足癬、皮膚顏色的改變,有無雞眼、外傷等。另外,每3個月至少要到醫院經專科大夫檢查指導,對已發生足部潰瘍或感染者要早期住院治療。
另外,對一些有條件的病人,也可選擇性的作一些腹部b超、經顱多普勒血管檢查、頭部ct以及婦科、男性科檢查等等。
總之,只要我們時刻注意糖尿病的病化,定期檢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就能有效地控制疾病,阻止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發展。定期複查很關鍵,它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治療。
問:有不少患者寫信問到,糖尿病患者應該怎樣檢測血糖和尿糖,請你介紹一下有關問題。
講:糖尿病患者要想瞭解病情輕重或者要瞭解治療效果的好壞,就需要經常檢測血糖和尿糖。
首先介紹一下血糖的檢測方法。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三種:
第一種是:在醫院化驗室抽取靜脈血採用血漿或血清測定血糖,此法的優點是,準確、穩定性高,多用於診斷;缺點是,必須在到醫院檢查,出結果慢,需等4小時左右才能出結果。
第二種是,小型血糖儀,采耳垂或指尖的毛細血管血來測定,有進口的和國產的,此法的優點比較多,一是方便,很多患者自己就有這種儀器,在家裡、出差等可隨時測試血糖;二是病人痛苦小,採血針在指尖一打,不知不覺就可滴出血來;三是取血少,一滴即可;四是結果出現快,幾十秒鐘可顯示結果。缺點是:由於受機器廠家不同質量穩定性影響,再加上抽取的是指尖毛細血管血,與靜脈血有一定誤差,只用於瞭解病情和觀察病情,不用診斷。
第二:檢查血糖的內容和意義
1.檢查血糖的內容有: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後血糖(餐後1小時、2小時、3小時,平時多抽取2小時血糖),隨機血糖(又稱即可血糖)。
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空腹或者餐後血糖,都叫瞬間血糖(也就是說,什麼時間抽血,測的是什麼時間的血糖值,它不是代表幾小時,更不能代表一天的血糖,因為血糖是一個動態指標,比如人一天吃三頓飯,血糖就也有三次升高。
2.查血糖的意義
查血糖的意義就是目的,也就是說你查血糖做什麼用的,是診斷病情?或是瞭解治療情況。
如果是用來確診糖尿病,就一定到醫院抽取靜脈血做檢查,比如某個人出現口渴、乏力等症狀,懷疑是否患了糖尿病,需要確診一下,看是不是真的患了糖尿病,那就最好到醫院抽血檢查,一般情況應選擇檢測糖耐量試驗,具體方法:抽取,空腹、餐後1、2、3、4次血糖。
如果是已經確診並且正在治療之中的病人,要瞭解治療後的情況,可根據需要選擇檢查、空腹、餐前、餐後血糖,可到醫院檢查,也可自行用血糖儀測試。
問:聽您一講,知道查血糖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那麼,有沒有注意的地方?
講:談到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第一、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指的是頭天晚飯後直到第二天早晨起床後,在早飯前所測的血糖。要求是:頭天晚上照樣吃飯、吃藥,第二天測血糖前不吃任何東西,少量水是可以的。
第二、要弄清什麼叫餐後血糖,餐後血糖是指從吃第一口飯看時間,到查血糖時的時間。並不是吃完飯的時間。比如,早餐是7點鐘開始吃,那麼,早餐後2小時血糖就要9點鐘測試,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查餐後血糖,必須和平時一樣吃藥或打針,吃飯的質與量也要和平時一樣,千萬不要特意少吃或多吃,
第三點:空腹血糖與餐後血糖的高低和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空腹血糖正常,餐後血糖血糖不一定正常,尤其是老年患者,大多表現在餐後血糖。因此,在血糖監測時,一定要測餐後血糖。
問:有患者來電話詢問,他們自己測的數值與到醫院測的尿糖數經常不一樣,是什麼原因?
講:檢測尿糖是瞭解病情比較單方的方法,尤其是那些經濟困難的患者,即可以減少費用,又可以及時瞭解病情,合理調整治療方案。但是,必須掌握正確的檢查方法,否則,很難獲的真正的糖尿病指標。
第一方法,測定尿糖的方法有二種,一種是班氏法和試紙法,
班氏試劑法:取一玻璃試管放入18滴班氏試液,再加上2滴待測尿,然後用試管夾夾好試管,放酒精燈上煮沸1~2分鐘後判斷結果。
尿糖試紙法很簡便,取試紙一條蘸少許尿液經過30秒~1分鐘後看結果。
第二,測尿糖的內容及意義
1.次尿、次尿是指半小時以內的尿,而不是隨意留尿;具體方法是:準備測尿糖前先排淨尿液,而後半小時留尿測尿糖。
2.段尿、經常的為四段尿
第一段:早飯後到午飯前;第二段:午飯後到晚飯前;第三段:晚飯後到睡前;第四段:睡後到次日早飯前。
3.24尿糖。
第三,注意事項
首先由於快速血糖儀的出現,測血糖比較方便,現已很少有人測冊段尿和24小時尿糖了,而測次尿的仍然很普遍。因此,特別提醒提醒廣大患者,一定要正規留測次尿,千萬不要隨意留尿測試。
其次,用試紙法測尿糖,要核准試紙是否過期,質量是否可靠,與標準色板比較時,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進行,不能隨意延長時間。
第三、測尿糖瞭解病情變化,不能只看尿糖(+)的多少,還要看尿量的多少。
最後,不管是監測血糖或者尿糖,一定要作好記錄、時間、結果等,對觀察病情會大有益處。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