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胃癌患者切胃後遺症普遍輕微

你最近胃口好嗎?中國人一向以食為天,我們經常品嚐不同美食尋找味覺上的刺激,但過分的飲食和部分加工食物會對身體構成不良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胃部。在香港的十大常見癌症中,胃癌的發病率排名第六,死亡率排名第四,每年約有1,100個新症,是一種在香港相對普遍的癌症。胃癌確實的成因至今仍然未有醫學定論,醫學界一般認為胃癌可能與經常進食醃製或燻製的食物有關,另外人體內的幽門螺旋菌會導致長期感染胃炎,這與胃癌的形成亦有極大關係。

胃癌患者的病徵均不明顯,如果最近忽然胃口不好,進食後有噁心反胃的感覺,腹脹、食慾不振和體重速降,除了可能是消化不良外,亦與胃癌普遍的臨床病徵相似,應儘早尋求醫生檢查,找出原因。

「一般來說,大部分胃癌患者,治療法包括手術切除和術後化療或電療。患者若需要術後化療或電療,盡可能在術後一個月內開始,藉此可加強治療成效。而現今切除胃癌的手術均可採用機械臂扶助微創手術,加强手術效果和康復速度,令病者可以早日康復和接受所需要的術後治療。」香港港安醫院外科專科醫生楊丕祥表示。大家或會擔心切除胃部對身體會造成不良影響,他解釋切除胃部後康復者只需進食時加倍留意及少食多餐便可,不會嚴重影響健康。

嚴重胃炎、病菌增風險
胃癌在香港的發病年齡集中於40至50歲,以男性患者居多。楊醫生稱,由於早期胃癌病徵並不明顯,要到中、後期才有顯著徵狀,如腫瘤較細,患者會出現胃潰瘍、嘔吐、食慾下降、不能進食等特徵,與消化不良相似;但如果腫瘤較大,則有機會引致胃出血、大便有血或隱血、大便呈黑色等,後期更甚可出現腰背痛的情況。

胃癌成因與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莫大關係,若經常進食醃製或燻製的食物及吸煙,或會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因為醃製或燻製的食物或會含有亞硝胺等致癌物質,這類化學物主要是防止食物變壞以及保持食物的顏色,大部份的醃製及罐頭食物均含該類成分。另外,胃部的各種疾病亦可引致胃癌。

「有醫學報告指出,如長時間患有幽門螺旋菌,導致退化性胃炎,將令患胃癌的風險提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切除手術、患有退化性胃炎、經常胃酸倒流或患有胃潰瘍的人士亦會增加患癌機會,所以如長期感到胃部不適,應及早求醫,避免增加癌變風險。」楊醫生補充。「胃抽筋或普通胃炎與導致胃癌沒有太大關係,毋須太擔心。」

切胃影響小少數患者或需補充維他命
治療胃癌,一般會先採取切除手術,將癌變細胞徹底切除,然後才進行化療或電療等輔助治療。但對於第四期胃癌患者,舒緩性治療亦包括以手術切除腫瘤及部分或整個胃部,因為如腫瘤太大會令患者無法進食,影響營養吸收。

「現時醫生可採取微創手術切除胃部和胃癌,以及依附在血管附近的胃部淋巴。即使切除整個胃部及將食道與小腸駁回,亦可以利用微創手術完成,好處是傷口癒合及康復速度快,約需3至4天便可進食,然後把握術後一個月的黃金治療期,隨即進行化療或電療,清除可能仍然存在的癌細胞,以防復發,否則,癌細胞一旦復發便有機會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楊醫生續稱,「切除四分三或整個胃部是取決於腫瘤位置和受影響的範圍。如腫瘤位置接近食道,則需要將胃部及部分食道切除,再將餘下的食道直接接駁至小腸。」他表示大家毋須擔心切除整個胃部會對吸收及健康造成很大問題,只有極少數患者會因為切胃導致嚴重缺乏維他命B12而需要注射營養補充。「胃部主要功能是磨碎食物,切胃後只要進食已切成小件的食物及少食多餐,食物就能在腸道消化,所以吃飯麵或其他固體食物也不成問題,當然太難消化的食物可免則免,否則食物會阻塞小腸,或需做手術將食物由小腸取出。」

幽門螺旋菌或胃炎患者應照胃鏡
胃癌患者在香港的死亡率頗高,楊醫生稱「主要原因是患者首次求診已屬第三、四期的後期個案。其實早期胃癌五年痊活率頗高,第一、二期約有70至90%,但到了第四期的五年痊活率則只有20至50%。照胃鏡是及早預防胃癌的有效方法,內窺鏡可將胃部以倍數放大檢查,清晰看到血管分佈,檢查有否瘜肉、幽門螺旋菌及發炎,如有發現可即時切除或取出細胞組織檢驗,預防細胞癌變。我建議如有長期胃炎或胃部不適人士,應多加警惕,及早做胃鏡檢查。」另外,戒煙戒酒、少吃油膩、煎炸食物、奶類產品、高脂肪食品等,均可減少刺激胃部。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