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為抵禦寒風,大家都會多穿一點衣服。有些人縱使已穿得厚厚的,又處身在室內,但仍覺得手腳冰冷,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體內陽氣不足,所以為身體加多一點陽氣,絕對有助抗寒兼防病。冬天寒邪最盛,容易損傷人體正氣,冬季不注意養生,會導致陽氣損傷。註冊中醫師鍾啟福解釋,陽氣除了溫暖身體及推動氣血外,還是人體抗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即使面對任何病邪,只要體內陽氣足夠,不管流行甚麼病毒也不生病。「身患重病、慢性病、衰老的人,體內陽氣已經逐漸虛衰,當氣候不穩時,抵禦病邪的能力或是體內臟腑功能的協調功能都會不足,這樣解釋了為何冬至前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會增高。」
不少人經常覺得沾寒沾凍,是由於自然界溫度降低,戶外陽氣不足,而人體自身的陽氣亦會相對容易不足。身體出現陽虛的表現,包括:
1.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背脊寒冷。全因陽氣少,在室內環境也會處於一種「寒冷」狀態。
2.大便不成形。陽氣就好比是煮飯用的火,不足時,進入胃中的食物無法很好地消化,直接從腸道排出。
3.精神不足、疲乏。身體能量及動力低,生命活動衰退,表現為萎靡懶動。
4.容易水腫、肥胖。體內水份的消耗與代謝,取決於陽氣的蒸騰作用。陽氣衰弱,水液的代謝、流動力及蒸騰作用受影響,令多餘水份、濕氣蓄積體內。
5.性慾減退。陽虛影響膀胱及腎臟時,會出現尿頻、性慾低。
都市人的陽氣不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大部分的人,頭腦一天到晚昏昏沉沉,尤其現在的青年人上午都睡不醒,飲食不注意養生,再冷都食生冷東西,作息喜歡顛倒,經常夜睡,缺乏活動卻常留在冷氣房。」他指出,天地有一定的法則,生命的活動要配合宇宙的法則規律去活動,正是中醫重要的「天人合人」整體觀。違反了,那自找麻煩,自找短命,損陽折壽。
再者,正氣不足形成疾病。自然環境中的風、寒、暑、濕、燥、火,時常都威脅我們的身體而形成疾病,這是「六淫致病」。「要知道生命萬物,都要順應四時的陰陽變化而生存,四季陽氣不斷在變化,週而復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當懂得陰陽變化法則去護養身體,身體便能發揮正常,正氣足夠便不會生病。」
鐘醫師表示,正由於陽氣對健康何其重要,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法,維護陽氣:
1.早睡早起:晚上寒邪更盛,繼續活動會加倍損傷體內陽氣,夜睡也傷肝,體內臟腑功能會更加被擾亂。
2.避免飲食不節:體質虛寒者不可食用屬性寒涼的食物,進食了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出現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表現。冬季宜多吃性質平和或溫性的食物,補益人體虛弱的陽氣,抵禦外界的寒氣。羊腩煲、雞煲、當歸生薑羊肉湯、薑茶、韭菜包、桂圓茶等冬季食療,合寒底人士食用。
3.增強免疫力:熱水泡腳有效抗寒,透過刺激下肢穴道,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質。泡腳方法:準備好一盆熱水(約40 至45 度左右),加上適當海鹽、生薑、橙皮,泡腳20 分鐘。雙腳脂肪層較薄,又是離心臟最遠的器官,熱水泡腳可刺激足底穴位,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抗寒能力,高血壓及心腦疾病人士慎用。
4.乾手按摩:頭為諸陽之匯,平日可多做乾手按摩,先將雙手合掌擦熱,再依序輕輕摩擦頭、臉、眼、鼻等部位,接按摩手臂、大腿、膝蓋等,每天做5 至10 分鐘,有溫通氣血的功效。
5.艾灸「關元穴」:此穴位於小腹丹田處,又名下丹田,在臍下3 吋,為一身元氣所在。每天施灸大概半小時,可以保持精力旺盛,溫暖身體。
【抗寒邪食療推介】
生薑蘇梗茶
材料:老生薑3 片、紫蘇梗6 克、紅糖10 克、陳皮3 克。
煮法:以上材料放於杯中,泡熱水10 分鐘,紅糖溶解後即可飲用。
用法:每天一次,每次一杯,午時服用。
功效:溫胃行氣、健脾祛濕、化生氣血。
玉屏風茶
材料:黃蓍12 克、白朮9 克、防風9 克、陳皮3 克、生薑3 片、大棗去核4 枚。
煮法:以上材料放於鍋中,600 毫升水煎成200 毫升。
用法:每天一次,每次一杯,午時服用
功效:溫中行氣、固表益肺、預防感冒。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