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訊(張更行):國內第一例治療胃癌的微創小切口放射性125碘粒子植入術,不久前在河北省人民醫院獲得成功。
據介紹,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術是一種近距離放射治療(即內放療、體內伽馬刀)。輻射源是放射性碘粒子,即吸附有放射性同位素125碘的銀棒,外裹鈦金微粒,外表看上去如同一小斷0.7毫米鉛筆芯。粒子植入就是採用一個特殊的防輻射植入槍,像射子彈一樣將一顆顆碘粒子一次性永久打進腫瘤的瘤體內,利用放射性碘粒子衰變釋放出的伽馬射線殺滅腫瘤細胞。此操作可以通過開刀手術在直視下進行,也可在b超或ct超引導下,不開刀經皮穿刺植入。每顆粒子的有效輻射半徑是1.7釐米,一般在瘤體內每隔0.5釐米就要植入一顆。
河北省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王娟教授說,放射性125碘粒子半衰期是60天,在瘤體內能持續釋放8個月的能量。術後再配合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病人至少可延長6~8個月的生存期限。對不具備手術條件的患者,粒子植入能達到與開刀手術一樣的效果。植入放射性粒子,還能明顯改善症狀,不會出現噁心、嘔吐、脫髮等副作用,更不會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