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Gastric Cancer)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每年約有17萬人死於胃癌,幾乎接近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4,且每年還有2萬以上新的胃癌病人產生出來。胃癌確實是一種嚴重威脅人民身體健康的疾病。胃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40~60歲多見,男多於女約為2:1。其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多種因素,如生活習慣、飲食種類、環境因素、遺傳素質、精神因素等有關,也與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異形增生和腸上皮化生、手術後殘胃,以及長期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有一定的關係。胃癌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見於胃竇部,尤其是胃小彎側。根據癌組織浸潤深度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胃癌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泛酸、食慾減退、輕度貧血等部分類似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症狀。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藥、抗潰瘍藥或飲食調節後疼痛減輕或緩解,因而往往被忽視而未做進一步檢查。隨著病情的進展,胃部症狀漸轉明顯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消瘦、體重減輕和貧血等。後期常有癌腫轉移、出現腹部腫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黑便、腹水及嚴重營養不良等。由於胃癌在我國極為常見,危害性大,有關研究認為其發病原因與飲食習慣、胃部疾病等有關,所以瞭解有關胃癌的基本知識對胃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認為下列因素與胃癌的形成有關:
(一)環境因素不同國家與地區發病率的明顯差別說明與環境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飲食因素。攝入過多的食鹽、高鹽的鹽漬食品、燻製魚類、亞硝胺類化合物的食物是誘發胃癌的相關因素,另外還有發霉的食物含有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後外面覆有滑石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胃癌與營養素失去平衡有關。
(二)遺傳因素某些家庭中胃癌發病率較高。
(三)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發病率較高。
(四)癌前期變化所謂癌前期變化是指某些具有較強的惡變傾向的病變,這種病變如不予以處理,有可能發展為胃癌。癌前期變化包括癌前期狀態(precancerous conditions)與癌前期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
1.胃的癌前期狀態(1)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率呈顯著的正相關。
(2)惡性貧血:惡性貧血患者中10%發生胃癌,胃癌的發生率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腺瘤型或絨毛型息肉雖然佔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變率卻為15%~40%。直徑大於2cm者癌變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見,而癌變率僅1%。
(4)殘胃:胃良性病變手術後殘胃發生的癌瘤稱殘胃癌。胃手術後尤其在術後10年開始,發生率顯著上升。
(5)良性胃潰瘍:胃潰瘍本身並不是胃癌的形成前期狀態。而潰瘍邊緣的粘膜則容易發生腸上皮化生與惡變。
(6)巨大胃粘膜皺襞症(Menetrier病):血清蛋白經巨大胃粘膜皺襞漏失,臨床上有低蛋白血症與浮腫,約10%可癌變。
2.胃的癌前期病變(1)異形增生與間變:前者亦稱不典型增生,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可逆的病理細胞增生,少數情況不可發生癌變。胃間變(胃癌的形成)則癌變機會多。
(2)腸化生:有小腸型與大腸型兩種,小腸型(完全型)具有小腸粘膜的特徵,分化較好。大腸型(不完全型)與大腸粘膜相似,又可分為2個亞型:Ⅱa型,能分泌非硫酸化粘蛋白;Ⅱb型能分泌硫酸化粘蛋白,此型與胃癌發生關係密切。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