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未然,這點相信人人都知,但原來在足患問題上,3-7歲是黃金矯正期,特別是會造成膝痛困擾的X形腳,以及腳底筋膜、腳踭經常隱隱痛的扁平足,更是要及早配合針對性運動,才可增加「自我矯正」的機會。自我矯正?無錯,其實X形腳及扁平足都是成長必經的發育進程,問題只在:你的孩子有否做一些錯誤行為,不自覺的加劇足患,增加腳痛纏身的可能。
香港足科矯形師學會剛進行了一個小型統計,為一間幼稚園給全校95名K1-K3的兒童進行足部檢查,結果發現在X形腳及扁平足的發育進程上,3-6歲幼兒組群出現「X形腳無法自我矯正」的趨勢,下為統計分析:
K1(3-4歲):21個案,11人有扁平足(52.4%),17人有X形腳(81%)。
K2(4-5歲):29個案,5人有扁平足(17.2%),24人有X形腳(82.8%)。
K3(5-6歲):45個案,8人有扁平足(17.7%),35人有X形腳(77.8%)。
負責調查的足科矯形師李家偉直言:「統計個案是不多,但就5-6歲的階段仍有約8成幼兒出現X形腳的比例看,顯見有『X形腳維持時間延長』的現象,部分個案甚至可能已無法自我矯正,亦令扁平足更難處理。」影響環環相扣,要理解「自我矯正」的原理,他建議從足部發育進程出發。
*扁平足:嬰兒期足部是扁平的,原因一是脂肪厚遮蓋足弓位,原因二是骨骼韌帶組織尚未發展成熟,因此直至1-2歲學行期,幼兒站立仍自然會足部內旋「成隻腳扁平晒」的貼地。要到3歲後步行較穩定,幼兒的足弓及後跟骨骼才會「愈來愈生返正」,一般自我矯正至6-7歲,理論上足弓會成形、跟骨亦會變得垂直,跟正常成人無異。
*X形腳:因嬰兒在母體時要屈曲腳仔,故出生後小腿骨會呈O形腳的內彎,到1歲起學行要承受身體重量,下肢骨骼開始受力,才會慢慢「生返直」,至2-3歲更會偏向X形腳形態,但正常在3-7歲階段再會慢慢調整,雙腳變回較垂直狀態。
「換言之,X形腳應該跟扁平足一樣,隨年歲增長個案比率會減少。但統計發現實況並非如此,而且因為X形腳『自我矯正』成效低,在膝關節及足踝關節互有影響下,足弓發展也會受牽連,令扁平足的矯正難度增加,事實5-6歲階段仍有17%罹患扁平足的數值比率,真的不是家長抱持『孩子長大自然會無事』的心態便可忽視。」
問X形腳階段會延長的原因,他表示最有可能是跟坐姿有關。「在下肢發育階段,如經常給幼兒坐在地上玩,因坐姿很多時是跪坐或『W腳』的坐,變相加劇形成X形腳的機會。另外,就診所X形腳個案所見,以女性罹患率較高,這相信與女性自小習慣蹺腳,或拼合膝部坐但腳板分開的坐姿,也有累積性影響。」另外,缺乏鍛練下肢肌肉的運動,原來亦是關鍵。「下肢肌肉力量弱化或柔韌度低,也會令X形腳幅度增加,所以多做針對性運動,可說是防範足患的重要手段。」
以數論數,因應生長進程,他指想改善X形腳及扁平足,會以3-7歲為黃金矯正期。「此期間家長應注意要改善孩子坐姿,同時鼓勵多做合適運動,以增加身體『自我矯正』足形問題的機會。至於較嚴重個案,例如X形腳的膝關節偏內夾角偏離正常度數3-4度的幼兒,更是建議在早期階段便配合處方矯形鞋墊作治療,加強矯正效果。」
運動作用主要是針對偏弱的大腿肌肉,特別是大腿外側股外旋肌,在提升肌肉力量之餘,同時亦會拉鬆膝部周邊繃緊的筋腱,有助增加關節靈活度,減少膝關節偏內發展的形態,建議每日進行練習。
*第1式:人打側橫臥,兩腳伸直,提高上方的腳並維持10秒,放鬆後再做,重複10次,完成後轉邊再做。
*第2式:人打坐式坐好,足部腳掌貼著,兩手放膝部用力向下壓,維持動作20秒後放鬆,重複3-5次。
*第3式:此為膝關節向外旋的反向動作,人要坐著兩腳著地,在小腿位置繫上橡膠帶,然後用力向外張開兩膝,動作維持10秒後可放鬆,重複5-10次。
運動作用主要是強化足底小肌肉及放鬆小腿肌肉,有助足弓發展。
*第1式:提起後跟,維持足尖站立約20秒後,放鬆回復後跟著地,重複此動作5次。
*第2式:這是抓趾運動,利用腳趾抓起物件如毛巾或紙巾等,維持動作20秒後放下,重複5次。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