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防癌建議,在熟口熟面的戒煙、減肥、做運動、多菜少肉等等守則外,不少國際防癌組織都有列出這一項:多吃魚類。究竟食魚跟預防癌症有何關連?相信你會想知。
魚類對比豬牛羊的紅肉,確實存在一定的健康優勢,原因一是魚類的飽和脂肪較之紅肉都低,可避免令人體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增加;原因二是魚類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奧米加3,具有降低三酸甘油的作用。所以不少組織如美國癌症協會,都會建議我們每周有兩餐以魚類來代替常吃的牛豬羊等紅肉,背後原因,除了上述吃魚益處,也為減少每周進食紅肉多於500 克(約13 両)所增加的罹患大腸癌風險。
尚營坊營養師黃芷晴強調,世衛飲食指引早已指出良好及均衡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患癌風險3-4 成。「科學上雖然未有確實證據顯示吃魚可以防癌,但吃魚絕對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只是前提都是要『均衡』攝取,再有益也毋須餐餐吃魚。」
按基本建議,她指在蛋白質攝取上,以每餐3 両肉食量計算,每人每周可以有4 餐吃紅肉、4 餐吃家禽類白肉、4 餐吃豆類食物如豆腐、豆漿、紅腰豆,最後再有4 餐吃魚類,這樣在食物安排上已能做到「均衡」二字。「其中,吃魚的4 餐之中,最好有2-3 餐吃的是深海魚,即高脂肪魚類如吞拿魚、三文魚、沙甸魚、鯖魚、多春魚、銀雪魚、劍魚等,因為魚類所含脂肪量可以由0.2%-25%不等,一般家庭煎魚蒸魚常食用的大魚、鯇魚、大眼雞等,其實脂肪量很少,不似深海魚有20%-25%脂肪比例,含有較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奧米加3。」
咦!我們平時吃肥牛雞皮又話怕高脂肪,吃魚類就偏要選高脂魚來吃,驟耳聽來都幾弔詭。對此,她明確解釋:「由於奧米加3 是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的脂肪酸,需要透過食物攝取,而除了核桃、大豆類食物如豆腐等含有少量,主要來源都是魚類,因此我們想攝取奧米加3,從而降低三酸甘油,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積聚引發的動脈硬化、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就得適量進食含有奧米加3 較多的深海魚。」
「適量」所指,即每周吃2-3 餐高脂肪魚類,分量以煮熟計3.5 安士(約手板掌心大小),或6-9 片魚生(每2-3 片等同1 両肉)。「在營養價值上,魚類生吃或熟食分別不大,但要謹記的是,它們一樣含有脂肪有膽固醇,過量進食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風險。」特別本身患高膽固醇的病人,雖然吃高脂魚攝取奧米加3 有助降低三酸甘油,對控制病情有利,但進食時只宜吃魚尾或魚背位置。「魚類的脂肪及膽固醇,主要集中積聚在魚腩(內臟位)、魚頭及魚皮等位置,並不建議進食,尤其高膽固醇患者為免影響病情,更要避免吃魚腩魚頭,甚至需連內臟進食的白飯魚、沙甸魚或多春魚等魚類也不宜進食。」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