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壓力大、食無定時或暴飲暴食後引致胃痛的情況十分普遍。然而,腸胃專科醫生指出,若持續出現胃部不適、食慾不振、作嘔、胃脹等病徵的話,有可能是感染了可引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患者適宜盡早求診作詳細檢查。腸胃肝臟專科醫生李定豪指出,幽門螺旋菌是一種傳染病菌,感染的高危期往往出現於2 至3 歲,剛轉食固體食物的幼兒身上。18 歲後至成人階段,感染率為50%。較之於北歐、加拿大等地感染率只得單位數字的百分比來說,香港排名屬高發病率的地方。
「幽門螺旋菌是經過近距離接觸而傳染的,例如母親與子女,母親常在餵食的過程中用口把粥吹凍,又或是先咬碎食物讓幼兒進食,即有可能傳染病菌。此外,當兩人於近距離面對面,而其中一人胃反芻食物,另一人又同時張開嘴巴的話,也有可能傳染幽門螺旋菌。」李醫生又稱,18 歲的年青人是被傳染的另一高峰,因為此時期青少年開始拍拖,男女朋友有較多的親密接觸,也會容易被傳染此菌。既然超過半數人曾感染幽門螺旋菌,為甚麼只有部分病人會被引發胃部疾病?李醫生解釋︰「幽門螺旋菌依附於胃黏膜上,然而人體內的胃黏膜會隨時間更生,平均每4 星期胃黏膜便會再多增生一層,而舊的黏膜也隨之脫落。理論上,幽門螺旋菌也會因而死亡,除非病菌再寄生於新黏膜之上。」不過,幽門螺旋菌能於胃部生存多久,又或是能繁殖多少,均與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或是免疫力如何有直接關係。
話雖如此,他強調若發現被傳染了幽門螺旋菌,無論是否引致胃部不適,亦應該進行治療,好把細菌消滅。「因為幽門螺旋菌不單可引致胃炎或胃潰瘍等胃部疾病,嚴重者更可導致胃癌。事實上,胃癌病人中逾9 成人體內有幽門螺旋菌。世界衛生組織更把此病菌列為最高階級致癌物質。」李醫生表示,若病人持續兩星期出現胃痛、胃氣脹、食慾不振、嘔吐、甚至有出血情況,便應該進行胃部檢查,已確診胃病問題及可有感染幽門螺旋菌。治療幽門螺旋菌並不困難,李醫生表示︰「第1 線的治療稱為『三聯療法』,以3 種抗生素殺菌,療程為1 星期,成功率達90%。第1 線的藥物較安全,副作用亦較低。然而,若仍未能把幽門螺旋菌清除,則需要服食第2 線藥物。2 線藥物療程約10 至14 天,但服食劑量則因人而異,視乎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而定。」
要確診胃部可有感染幽門螺旋菌,李醫生表示有以下4 個方法:
1.照胃鏡(準確度98%)
照胃鏡是一個較全面的胃部檢查,一方面可清楚知道胃部可有發炎、潰瘍或胃癌;另一方面可抽取組織進行化驗,以肯定體內可有幽門螺旋菌。
2.碳十三呼氣測試(準確度95%)
小朋友及老人家一般不適宜照胃鏡,便會建議用此方法進行測試。方法是先叫病人呼氣把其中一個鋁質袋吹脹,然後服一粒藥丸,20 分鐘後再呼氣吹脹另一個鋁質袋,最後以儀器分析病人服藥前後呼氣的對照。
3.抽血檢驗(準備度80%)
抽血是一個比較方便的做法,從血液驗查可有幽門螺旋菌的抗體,但檢驗出來的抗體指數有時未必能反映事實。特別是一些過往曾患幽門螺旋菌而治癒的病人,血液內的抗體指數往往很高,所以結果無法證實他是否痊癒或是再受感染。
4.驗大便(準確度80%)
檢驗大便中可有幽門螺旋菌,但這個方法不太受歡迎,一般在進行普查性的檢測時才被採用。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