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關心的是一直飲奶長大的子女,會否也有患腎石的危機。有腎科專科醫生表示,腎石這一種疾病本身在幼兒身上並不常見,患者以成年人居多。撇除談論是次個別事件,成年人要對腎石有更深入的認識,尤須注意飲食,便能防患於未然。
甚麼是腎石呢?腎病科專科醫生譚國權說:「腎石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尿液入面有些沉澱物,無法自動溶解且排出體外,當這些沉澱物經過長時間累積後,其體積愈來愈大,最後就會形成腎石。」
他指出,腎石患者的尿液中,往往有過量的雜質,最常見的包括:鈣、尿酸、磷等,少量雜質可以經過尿液排走,數量太多的話,就會在尿液中沉澱出來,腎石便會出現。「本來,這些雜質可以經過尿液排出來,但如果日常生活中,飲水量太少,尿液自然會少,這樣體內的沉澱物無法排出體外,便會愈積愈多。」
事實上,有些人較容易有腎石,包括:常有尿道發炎的人士,當尿道發炎時,細菌會使尿液中的酸鹼度變得不平衡,使雜質更易沉澱。患有先天性問題的,如先天性血液中含有過多的某一種雜質;或是泌尿系統出現先天缺陷,如患先天性尿道憩室症或有多一條輸尿管,都會使到尿液積留在泌尿系統內,沉澱物亦會因此而沉積,形成腎石。
譚醫生表示,先天因素加後天飲食因素,是引發腎石的最致命因素。「很多人都不明白,日常飲食與腎石形成的密切關係。如果本身有先天性毛病,再加上不當的飲食習慣,就算腎石醫好了,日後一樣有機會再患。從統計學發現,一半腎石患者在五年內會再次有腎石的出現,主要是由於沒有改善基本飲食模式,形成腎石的誘因根本沒有改變。」
甚麼是不當的飲食習慣?他指出,最簡單是指攝取水份不足。每人平均每天飲六至八杯清水(約兩公升),飲水的目的是增加排尿量,以清除體內的雜質,因此如天氣過於炎熱,出汗太多,就應再額外補充水份,從而增加尿量,減少腎石形成的機會。除了白開水外,湯水、果汁都可以,但清水是最佳選擇。
「腎石有不同種類,患者接受了腎石種類和尿液酸鹼度的分析後,便可知道形成腎石的成分。對於草酸鈣結石的患者,要盡量避免朱古力、果仁、番茄、菠菜等高草酸含量的食物。至於奶類、乳酪、芝士等這些高鈣食物也不宜,如要吃也盡量選擇低鈣奶類。」過量維他命C會增加尿液中的草酸,過量維他命D會令身體吸收過量鈣質,使過量的鈣質沉澱在尿液中,增加形成腎石的機會,尤須注意。
尿液含有太多尿酸的病人,應減少進食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露筍、動物內臟、冬菇、草菇等。另外,已有研究發現,麻黃容易在尿液中沉澱起來,形成腎石,因此要避免服用。
譚醫生指出,若果腎石的體積較細,患者未必有任何病徵,當他仍保持不良的飲食模式時,腎石的體積會愈來愈大,病徵便有可能出現。「腎石可以走到不同位置,引發不同問題,如果留在腎臟入面,患者可能沒有不適感覺,但亦有可能會有腰痛。部分患者會發現小便有沙石,當沙石經過尿道時,更會覺得小便有痛楚,嚴重的更有尿液中帶血現象(又稱血尿)。若果腎石較為大粒,就有機會把輸尿管堵塞,使尿液不能排出,患者會感覺尿道有痛感。」
他補充,腎石的表面不平滑,且容易黏附一些細菌,因此造成發炎。如腎石情況較嚴重,又未及時接受治療,腎石愈來愈大粒,可能會對腎臟造成破壞,最終引致腎衰竭,不過臨床上去到腎衰竭的階段並不多。「如發現尿液有沙石,或已出現徵狀,建議盡快接受身體檢查,及早展開治療。一般而言,可透過X 光和超音波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腎石。」
譚國權醫生指出,對付體積較小的腎石,可以多飲水使腎石隨尿液排出體外,方法最為簡單及有效。若腎石體積較大,並引發堵塞泌尿系統毛病,飲水也未能解決問題,就要接受徹底治療。以往,傳統治療腎石的方法為動手術,但傷口較大,病人復元時間較長。而目前大部分腎石患者,都會接受最新的療法- 體外震波碎石。「此方法是透過x光和超音波,準確及快捷地找出腎石的位置,然後利用震波把腎石碎掉,甚至打成粉末,這些碎石會經小便排出體外。整個治療過程只須一至兩小時,毋須開刀,患者只須局部麻醉,一至兩日後已可恢復正常生活,成效率高至90%。」
部分腎石位置可能較為特別,或體積過大,因此就算透過上述方法,也可能得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這時可考慮接受一些非開放性的手術,例如通過輸尿管腎盂鏡或經皮腎鏡取出結石,此屬於較新的醫療技術,專門針對較難處理的腎石,在臨床上已開始廣泛應用。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