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簡稱,此症患者因體內甲狀腺賀爾蒙分泌過多而得病,且病情常見復發再復發。假使你已服用西藥療程多時,但徵狀仍見反覆,建議嘗試配合中醫藥治療及調養,透過調整臟腑陰陽平衡,進一步穩定病情。甲亢一病,中醫屬「癭氣」範疇。癭指頸部,以此為病位,但因頸部很多經脈通過,故此症亦牽涉心、肝、腎、脾等多個臟腑及其經絡病變,發病重者可能影響身體其他臟器,出現突眼、心跳加快等病徵。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二級講師梁浩榮醫師解釋︰「甲亢發病與情志因素有密切關係,大部分患者發病前都曾經受到精神刺激、情緒壓力的困擾,以女性罹患率較高。中醫理論認為長期情志不暢,又精神緊張,會導致氣機阻滯、肝氣鬱結,在此發病基礎下,如再加上先天遺傳及飲食失調,像嗜吃易生痰生火的肥膩燥熱食物,在多種因素混合下,日久氣鬱化火(火邪),傷陰耗氣,以致氣陰兩傷、陰虛火旺而引發甲亢。」
中醫術語不易明,但簡單理解,此症病理機制是陰陽失調,陰虛陽亢而得病。而據臨床所見,他指氣鬱體質及陰虛體質人士都較易患上甲亢。
*氣鬱體質︰以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為主要特徵,此體質者每遇精神刺激便情緒緊張,容易發展成氣機鬱滯的甲亢發病基礎。
*陰虛體質︰以口燥咽乾、手足心熱為主要特徵,此體質者容易有虛火旺盛的表現,每當情志不暢,氣鬱化火灼傷陰津,陰虛亦會更甚。
談及徵狀,梁醫師表示很多病人也一知半解,甚至以為有大頸泡才代表「中招」。「其實頸部腫大的大頸泡徵狀,在很多甲狀腺疾病都會出現,例如甲狀腺腫瘤、甲亢、甲狀腺水囊等。且相對而言,甲亢是身體甲狀腺賀爾蒙分泌過多,因而導致的高代謝性疾病,患者更常見的徵狀是情緒波動、煩躁易怒、心慌失眠、手震出汗,人似『食極唔飽』般食量明顯增加之餘,體重卻反而減輕,可能1個月減重10磅8磅之多。」
但更弔詭的是,確診此症病人多會服用18-24個月的甲狀腺藥物療程,以減少甲狀腺的合成和釋放,可是患者完成療程停藥後,往往都會面對復發問題。「臨床觀察,超過50%病人在5年內都有復發情況,而反覆接受過2-3次藥物療程的患者,通常都會被建議接受手術切除,或飲碘水(放射碘治療),兩者也存在風險。」
不想甲亢病情纏身不退,他強調中醫藥治療可起治療及調養作用,有助穩定病情。「基本上只要注意中西藥服用時間相隔兩小時,就算甲亢患者正服用甲狀腺藥物療程期間,亦可以中醫藥為治療手段,通過中藥內服、針灸、推拿及刮痧,調整臟腑經絡功能,促使人體重新恢復陰陽平衡,令身體免疫力提升,甲狀腺功能可慢慢恢復。」基本中醫治療為6-9個月,分3期進行︰
*發病初期︰即發病前及發病後3個月內,治療會以祛邪為主,治以疏肝理氣、清肝濕火法,目的在消除煩躁易怒、心慌心悸、手震多汗、易饑消瘦等徵狀。
*發病中期︰即發病後3-9個月,治療兼顧祛邪與扶正,治以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理氣活血法,目的是改善潮熱盜汗、失眠多夢、眼突目澀及頸部腫大等徵狀。
*發病後期︰即發病後9-18個月,基本中醫藥療程已完成,建議可配合益氣養陰、滋養肝腎的藥膳、茶療,甚至氣功、穴位按壓等保健方法,目的以培元固本,鞏固治療,著重防止病情復法。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治療會按不同病例體質辨證施治,變了用藥靈活度高,而且就眼球突出及頸部腫大等難治徵狀,已發現針刺眼部及頸部周邊穴位,針感可直接作用於病灶,有助腫大的組織慢慢吸收復元。」
自我穴位保健
甲亢患者如心慌心悸、失眠多夢或汗多煩熱明顯者,建議每日兩次、力度由輕至重按壓以下穴位2-3分鐘,有紓緩徵狀的作用。
*內關︰在手腕橫紋上兩吋位置。
*神門︰握空拳微屈手腕,尾指側的手腕關節處有一條硬筋,硬筋與手腕橫紋交會處即為神門,屬改善失眠常用穴。
*三陰交︰屬保健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對上3吋,脛骨內側後緣位置。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