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幼兒的發育成長,兩歲以後他的活動能力增強,運動量增大,從會走到會跑會跳,跌倒、摔傷是很常見的。再加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的增加,在玩耍和日常生活中受傷的機會多起來。很容易摔傷,跌傷面部、口唇、牙齒、膝蓋,甚至更嚴重的骨折及頭部外傷。
急救措施
輕微摔、跌傷的處理:
如果傷口污染不嚴重,也不太痛,如表皮擦傷,可用冷開水或自來水清洗局部,然後用酒精或白酒塗抹即可,也可以用紅藥水。如果局部青紫腫脹,用紅花油等有利於消腫的外用藥物塗在受傷部位,直到消腫為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受傷時碰到鐵器上,並有傷口,就不可掉以輕心,傷口可能會被破傷風桿菌感染,而誘發破傷風。這時家長應及時帶領患兒到醫院做相應的檢查與處理。
頭部外傷的處理:
如果孩子受傷後,能夠立即放聲大哭,並跟家長述說事情的經過等,說明大腦內沒有受到傷害,沒有意識障礙,可以讓患兒仰臥在床上休息,但頭部要墊高。如果孩子想睡覺,家長應該隔一段時間叫醒他一次,看看患兒的反應如何。
因頭部皮膚內血管比較多,小傷口有時也可能發生大出血。如果出血較多時,身體會特別冷,要使身體保持溫暖。家長應迅速、冷靜地用乾淨手巾或紗布壓迫傷口止血,然後趕緊送醫院治療。
如果出現下列症狀之一,則說明大腦受損:
1.意識不清;
2.面色蒼白、出冷汗;
3.雙眼上吊或口角歪斜;
4.抽搐;
5.嘔吐頻繁;
6.耳鼻內流血或流水;
7.翻來覆去躁動不安或手腳肢體單側或雙側癱瘓;必須立即送醫院搶救。
孩子頭部被撞擊後,如果當時並沒有明顯的反應,身上也沒有明顯的傷處,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就沒事了,有時患兒會在以後的數日內出現情緒不好,不斷哭鬧或無精打采;患兒不停喊頭痛;處於睡眠狀態,不願意睜開眼睛,還可能出現抽搐;面色蒼白,經常嘔吐。這些情況足以說明大腦內部受損,應立即送醫院檢查治療。
孩子發生骨折的處理:
若孩子跌傷較重,出現明顯骨折症狀,如跌傷疼痛難忍,肢體不能自如行動;跌傷部位出現明顯腫脹、畸形等,都可能是骨折。骨折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兩類。骨折處皮膚未出現破損是閉合性骨折,斷裂的骨頭在皮膚組織內部。開放性骨折能從皮膚破裂處見到被折斷的骨頭。
對開放性骨折,採取有效方法止血。凡是開放性骨折,由於骨折處周圍組織血管破損,血液會從傷口向外流出,對此應立即止血。可先用指壓止血法,壓住傷口血管的上端,用乾淨的紗布、繃帶等包紮傷口,不便包紮的傷口可扎止血帶止血。
固定骨折肢體。因為肢體運動會使骨折周圍組織進一步損傷。因此,現場急救時,通常需要固定傷肢。具體做法是:利用木板等堅硬物夾住骨折處,並將骨折處的上下兩關節都固定住。
愛心提示
幼兒發生骨折,家長在做出必要的處理後,應馬上將患兒送往醫院。但在途中要儘量注意幼兒的保暖,並且不要讓患兒自己走動,減少對傷處的碰撞,從而減少患兒的痛苦。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