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是長者常見傷患,尤其天氣稍冷的日子,易因活動不足致關節僵硬及肌肉繃緊,加上衣著太「論盡」更易失平衡。聯合醫院去年約有四成半長者是因跌倒入院,當中逾五成屬髖關節骨折。物理治療師指出,天氣稍冷已可增加跌倒風險,嚴重更可致骨折。惟只要跟足指示,勤做復康及保持運動,約七成人可回覆跌倒前的活動狀態。
記者:伍雅謙
近日天氣乍暖還寒,尤甚早晚仍要穿厚衣服。聯合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黃妙妍表示,攝氏十餘度其實長者已感寒冷,「一到廿度以下,老人家已經比較論盡」。長者感到寒冷,自然減少郁動,「坐得耐唔郁,關節會僵硬,一起身就會跌親」。
一至三月高峰期
該院去年接收因跌倒導致髖關節骨折的長者個案,冬天較夏天多出兩至三成,尤以一月至三月為高峰期。除天氣寒冷外,長者進行家居打掃時,或會高估自己能力做高危動作,曾有長者站在椅上打掃,因平衡力不足摔倒受傷。
她指出,跌倒時大多臀部首先著地,故多出現髖關節骨折,其次則因以手觸地,令手腕骨折,並非所有個案在首次跌倒便骨折,部份人只是扭傷或腰痛,但也有人因撞到頭部導致頭骨骨折,甚至腦出血,患者會感到頭暈,無法起身,需由救護車送院。
跌倒受傷後,會減低長者的活動或運動量,因而導致心肺功能轉弱,容易感染細菌或病毒,在現時流感高峰期更是危險,長者長期臥床,手腳關節也會變得僵硬及肌肉萎縮,「原本隻腳可以伸得直,變成只伸得九十度,之後就行唔番啦」。她說,自理能力一旦下降,跌傷的長者就算出院也未必能返家,或需入住老人院。
保持運動助康復
她表示,長者跌倒後數天,可能因太痛而不想郁動,但其實接受治療或以止痛藥舒緩痛楚後,便要保持活動,以防關節僵硬。一般髖關節骨折的長者,院方會安排在入院兩日內進行手術,讓長者盡快做復康運動,避免臥床太久,出現褥瘡等症狀。除非是體質極虛弱的長者,否則術後翌日,醫護人員已會要求患者嘗試「落地」活動,選擇適合的運動,讓患者循序漸進拉鬆關節及肌肉。一般在術後一個月內,長者已可由家人攙扶行走,約兩個月後可自行走路,視乎是否持續做復康運動而定。
雖然較易跌倒的長者多在七十歲或以上,但她指,六十歲以上其實已有跌倒風險,特別是曾經中風及有關節退化人士,不但跌倒機率較高,復原能力也較低。要減低跌倒風險,她鼓勵長者要維持恆常運動,如每日累積走路三十分鐘,讓關節保持靈活,防止手腳僵硬及避免骨質疏鬆,「真係唔好彩跌親嘅,你骨頭硬淨啲,都無咁易骨折」。冬天則建議進行暖身操,令身體溫暖及手腳關節靈活。
長者暖身操
舉起雙手啪啪啪
坐在椅上,提起雙手至頭頂拍掌,再放下雙手。動作重複十次。
左望望完右望望
坐在椅上,雙手互抱手肘,上半身朝左轉並停頓一秒,之後再朝右轉亦停頓一秒。動作重複十次。
左右左右提大腿
坐在椅上,提起左手至胸口,同時提高右腳,然後換右手及左腳提起。左右兩邊各重複十次。
一二一二踏小步
站立慢慢抬起左腳再放下,然後換右腳。左右腳各重複十次。
示範:基督教聯合醫院二級物理治療師蘇文新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305/1906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