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膝關節退化可形成O形腳,屆時即使做手術也難補救

退化性關節炎若延誤治療,患者隨時永久失去走路能力,要輪椅代步。矯形及創傷科醫生指,隨著人口老化,預計須接受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不斷增加,但不少人對手術仍有誤解,擔心手術會令行動力更差,有患者因怕做手術,致膝關節變形成「O形腳」才求醫,若病情嚴重,即使手術也難作補救。佛教醫院於前年底成立醫院管理局首個「關節置換專科中心」,團隊由骨科醫生、物理治療師等組成,以一條龍形式,主力為九龍中醫院聯網病人,進行上述兩種關節置換手術,服務包括術前評估、術後護理及物理治療等。

參與該中心、屬同一聯網的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學部顧問醫生袁偉康稱,九龍中聯網的退化性關節炎新症,過去6年上升50%,至近年每年700宗。因做手術的病人增加,輪候時間由5年前約12個月,增至中心成立前,輪候53個月、即近4年半。他指,不少人仍對關節置換手術存誤解,「好多長者覺得老就係咁(骨痛),寧願行唔到、唔出街,都唔肯做手術,擔心做完手術反而行唔到,結果膝關節嚴重變形,變到O形腳先肯醫」。他表示,曾有膝關節退化長者,坐輪椅長達一、兩年,至下肢肌肉嚴重萎縮,「膝蓋縮埋一舊」才求診,當時雙腳已無法走路,即使做手術也無用;部份膝患嚴重的病人因常留家中,致抑鬱及情緒低落。他警告,若拖延病情,長者或因活動量大減,致肥胖、肌肉萎縮及心肺功能受影響等問題。若及時接受手術,患者術後則能改善雙腳的行動能力。

該中心前年12月成立至今年6月,共進行735宗關節置換手術,女性為主。膝關節手術佔整體88%個案,病人平均年齡68歲,手術原因主要為退化性關節炎,其餘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缺血性壞死等。髖關節手術佔12%,手術原因包括患發育不良引致的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等。當中8人出現手術併發症,包括肺栓塞、傷口感染等,治療後已痊癒。現時佛教醫院有關手術的輪候時間已縮短至6個月,另有部份複雜個案在伊利沙伯醫院進行,輪候時間縮短至13個月,整體積存個案由成立前約1,000宗減至630宗。

現年76歲的劉女士,被膝痛折磨近30年。她表示,6年前希望透過習泳改善膝痛,但因為行動不便,反而在泳池跌倒受傷,導致右腳骨折,也曾因膝痛突然發作,「行行下過唔到馬路」,險生意外,更試過兩次因膝患嚴重要到急症室求診。她近年先後接受雙膝的關節置換手術,令膝痛大減,重拾正常生活。膝痛為長者常見痛症,華人膝關節炎病發率逾10%。劉女士說退休前為車衣女工,常用力踩衣車腳踏,或是導致膝關節炎提早發作的原因,「以前驚做手術後,仲行唔到。做完手術,就知道唔做反而要坐輪椅」。她病發時膝蓋腫脹,上落斜路也感困難,長時間留家休息。她最近在佛教醫院關節置換中心接受手術,翌日已可落床做物理治療。術後至今不足一個月,康復理想,雖然暫要用柺杖走路,但早上已可往飲茶。今次輪候手術只需6個月,較上一次手術要等9個月為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