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骨刺」誤解多,與痛症無直接關係

對於骨刺,不少人都誤會:(1)生骨刺很痛。(2)需做手術切除。但事實上,骨刺是正常生理退化現象,與痛症無直接關係,亦甚少病例要做手術,反而X 光診斷的骨刺影像,卻成為很多人決心改善錯誤姿勢的動力,可見骨刺有其正面作用。人老,自然會退化,骨刺既然是正常生理退化現象,當然人人有份。香港執業脊醫協會主席陳允灝醫生直言:「一般人有『骨刺很痛』的錯誤觀念,原因是痛症患者大多經X 光診斷證明有生骨刺,很自然便想到是骨刺致痛,但事實並不然。大多數腰背頸痛患者的病因,也是因為患處有退化勞損,造成附近關節錯位壓迫神經綫,以及周邊肌肉繃緊,才會引發痛感,骨刺本身並不會導致疼痛。」

他重申,骨刺是骨質增生的結果,形成原因是關節因錯位或錯誤姿勢要承受過多壓力,身體為強化關節增加堅固度,才有「額外」將鈣質注入該關節,因而衍生周邊軟組織(主要是韌帶)鈣化的過敏性反應,最終累積成骨刺。「如關節承受多於正常壓力的情況持續,關節軟組織就會持續鈣化,甚至旁及鄰近脊椎關節的韌帶,病情嚴重患者更可能會關節與關節之間類似『搭咗條橋』般,出現多個關節韌帶給鈣化並『連接』起來的狀況,完全失去活動能力。」吓!最終可能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還說骨刺只是「正常退化」小問題?「其實近年隨着用電腦、低頭打機的前傾姿勢性問題,脊椎骨刺位置多集中在不當受力的脊骨前端,基於脊椎神經綫是在後方的管道伸出,所以脊骨前端骨刺會壓迫神經綫引發明顯痛症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真正問題,原來在骨刺「生長」得十年八年之後。「雖然骨刺甚少長於脊椎後端,但骨刺作為周邊軟組織鈣化的結果,只要不當姿勢形成的壓力持續,骨刺也會繼續『生長』,當脊椎前端位置鈣化得多,自然會慢慢沿着關節骨骼邊緣向脊椎後端鈣化伸延,經十年八年累積下來,很有可能整個關節的『圍邊』位置都有骨刺增生,令壓迫神經綫的機會大增。」這類因姿勢不當導致脊椎關節圍邊生骨刺的病例,陳醫生表示因為寒背、縮膊、腰椎過度前弓等姿勢性問題愈見普遍,臨床並不罕見。「診斷上,骨刺需要透過X 光確診,藉此判斷退化程度,並找出問題根源,推算引致該關節受壓增加的姿勢及動作,再作出針對性的糾正姿勢建議。通常在骨刺X 光診斷配合下,病人能『影像化』理解因不當姿勢增加的退化勞損程度,對糾正姿勢性問題也會顯得更有決心,這在長遠保護關節的角度上,其實有正面作用。」所以說,生骨刺是敵是友,只視乎你面對它的態度,各位痛症纏身的都市人,共勉之。

骨刺患者保護貼士
(1)改善姿勢:盡量減輕脊骨壓力,工作時最好每30 分鐘活動一下身體,透過活動卸走部分關節要承受的壓力。在個別姿勢上還要注意:站姿:必須矯正腳內翻或扁平足等結構性問題,可適當運用矯形鞋墊,減低日常站姿累積壓力增生骨刺的可能。其次,所穿鞋子一定要有足夠足跟保護及理想吸震效能(高跟鞋宜可免則免),以避免步行時上傳至足踝關節及膝關節的壓力增加,可減少骨刺再增生的機會。坐姿:最重要是坐着時腰部要貼椅背,雙腳能平放地上,令膝部與地面呈90 度直角,這樣脊椎受力已可減到最少。步行:注意改善寒背、上身前傾的習慣,步行時多提醒自己要挺胸收腹、抬頭前行。

(2)多做運動:最好每日做15-20 分鐘伸展性運動,幫助肌肉鬆弛及減少關節壓力。其次,多做心肺運動如游水、踩單車,也可有助改善血液循環,當中以游水對脊骨健康最有效益。

(3)矯正關節:減少錯位關節要承受的不當壓力。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