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伏案工作的白領、家庭主婦及孕婦,是容易出現腰背痛的高危族,不少人因在腰椎長了骨刺,就會以為痛楚是由骨刺引發,更擔心要做手術切除。有物理治療師指,大部份骨刺其實並不尖銳,不會刺痛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及肌肉,痛症可能是由關節硬化、軟骨磨蝕及軟組織受傷等引致,故必須找出痛楚原因對症治療。 記者:鍾麗霞
近日天氣變化大,不少人或會腰背痛發作,香港執業物理治療師協會會長黃燦鴻表示,腰椎第四及五節是最容易生骨刺的地方,但這些骨刺只有不足一成具殺傷力會引致嚴重痛楚,「好多人有誤解以為骨刺係尖嘅,其實大部份骨刺係鈍嘅,反而可以幫助鞏固關節。」
骨刺反可鞏固關節
白領人士宜多做鬆弛腰背關節及肌肉的動作以防生骨刺。
他解釋當關節骨質邊緣不斷磨蝕,便會增生骨刺以鞏固關節,令關節更有力,但另一方面,有骨刺的關節靈活度會下降,令患者不能做扭腰等動作,只要沒有引發痛楚不適,其實可以與骨刺共存,不一定要做手術將骨刺鏟除。孕婦懷胎十月,腰椎的負荷極大,黃燦鴻指,曾有一名30多歲女士,生產後七個月仍受腰背痛困擾,最初以為是骨刺引發痛症,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腰椎第一至三節因懷孕時重心經常向前,令關節受壓迫變硬,引發痛楚,與骨刺無關,患者接受手力治療推鬆受壓關節,再加上適當運動調理,腰背痛楚大為改善。他提醒婦女產後出現背痛應及早找出原因,治療痛症後再懷孕,可避免傷患因承受兩次懷孕的壓力而迅速惡化。白領一族則經常伏案工作及長時間用電腦,容易出現腰痛,「佢哋30歲出頭腰椎第一節就開始硬化,令第四、五節關節長期受好大壓力,過得幾年就會開始生骨刺,腰痛通常係第一節開始。」他提醒文職人士要多做運動或拉筋動作,預防骨刺及關節勞損退化。身兼中醫師的黃燦鴻指出,中藥食療或有助改善腰背痛,其中川牛膝、延胡索、骨碎補及續斷等中藥材均可改善關節痛及骨刺,但孕婦及經血量多的女士則不宜經常食用川牛膝,他建議市民可以該四種藥材再加入淮山及豬踭等材料煲湯飲用,再加上適量的耐力運動,例如步行、單車及游泳等,可收強健關節之效。
預防關節退化及骨刺的湯水
材料:川牛膝及延胡索各6錢,杜仲、淮山、茨實、北芪、黨參及薏米各4錢,熟地1片功用:止痛、補腎及祛濕材料:骨碎補及續斷各6錢,淮山、沙參、玉竹及天麻各4錢,生熟地各半片,陳皮1個功用:驅風、祛濕及補腎,對耳鳴及夜尿也有幫助材料:川牛膝、延胡索、骨碎補及續斷各6錢,淮山、茨實、黨參、薏米及天麻各4錢,生熟地各半片功用:補腎、止痛及強筋骨,驅風及祛濕資料來源:中醫師兼香港執業物理治療師協會會長黃燦鴻
黃燦鴻表示,腰椎第四及五節是最容易生骨刺的地方。成啟聰攝
from
http://appledaily.atnext. ... art_id=1256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