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胃炎經由內視鏡檢查可分為「急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炎」,但在病因上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但兩者卻是上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急性胃炎」大部份都是突然性的,常見的症狀有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甚至於引起噁心或嘔吐的現象。輕微者在胃壁黏膜表層出現紅腫或是糜爛的
表徵;嚴重者則會出現輕微甚至大量所謂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急症,有時必須接受緊急的胃切除才能挽救病患的生命。
事實上,引起「急性胃炎」最常見的原因不外乎是刺激性食物如酒精或辛辣類調味品;或是某些藥物如止痛藥或抗生素(常見有阿斯匹靈或紅黴素);或者某些含有病原體毒素的不潔食物,亦會引起胃黏膜直接的傷害,而進一步導致胃腸道吸收功能失調,衍生腹瀉的病症。此外,假若個體罹患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尿毒症,亦會使得胃黏膜循環不良,使得胃黏膜保護功能降低;假若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傷害,更容易導致胃炎。急性胃炎假若能夠接受適當的飲食及藥物治療,在三、四天後胃黏膜都能夠再生而完全痊癒。
在臨床上,雖然「慢性胃炎」在臨床上的症狀及表徵與「急性胃炎」相去不遠,但「慢性胃炎」的臨床表徵較為持續而溫和些。此外,「慢性胃炎」與「急性胃炎」在病理組織的表現卻是迥然不同。「慢性胃炎」的胃腺體呈現萎縮或消失,並逐漸被其他纖維結締組織所取代。因此,在內視鏡下或許發現慢性胃炎的黏膜下可以看到類似蜘蛛網狀的血管叢,或者凹凸不平的胃壁。
事實上,慢性胃炎亦算是一種老化的表徵,甚至於有些學者認為是由於個體免疫系統發生失調或障礙,而使得胃腺體被個體相對應的自我抗體所破壞而導致的病變。在臨床上,慢性胃炎可分為「慢性淺性胃炎」、「局部性萎縮性胃炎」以及「胃萎縮」。
飲食控制在胃炎的治療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中不外乎是定時定量,切勿暴飲暴食;在空腹時儘量避免食用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甜點、甜湯、飲料濃茶、咖啡以及口味重的食物;此外,某些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及其製品、高麗菜、蘿蔔、玉米、地瓜以及洋蔥則不要一時間大量食用。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