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孕期維生素不可缺乏

1、概述:維生素是維護人體健康、促進生長發育和調節生理機能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化學結構不同,生理機能各異,既不參加組織構造,也不供給能量,但能幫助機體吸收大量能源和構成基本物質的原料,起到象酶和激素一樣的作用。維生素的種類很多,比較容易缺乏。飲食營養上應特別注意的有維生素A、D、B1、B2、C、B6、PP等。

按溶解性把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2大類。

1)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視黃醇,抗乾眼病維生素)、維生素D(鈣化醇,抗佝僂病維生素)、維生素E(生育酚,抗不育維生素)、維生素K(凝血維生素)等。

2)水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抗壞血酸)。B族維生素有維生素B1(硫胺素,抗腳氣病維生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PP(尼克酸,煙酸,抗癩皮病維生素)、維生素B6(吡哆醇,抗皮炎維生素)、泛酸(遍多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2(鈷胺素,抗惡性貧血維生素)等。

2、維生素A(VA)和胡蘿蔔素:VA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植物中的胡蘿蔔素吸收後,可在體內轉變為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A。這些本來沒有維生素的活性,在體內能轉變為維生素的物質稱為維生素原,胡蘿蔔素就是維生素A原。維生素A又名視黃醇,或抗乾眼病維生素。對熱穩定,遇氧易氧化,紫外線可促進氧化破壞。維生素A溶於脂肪或脂肪溶劑,不溶於水。胡蘿蔔素在小腸可分解為維生素A,1分子β-胡蘿蔔素分解為2分子維生素A,而α-、γ-蘿蔔素和玉米黃素等也能分為維生素A,但1個分子只能產生1分子維生素A。維生素A以前一直用國際單位(U)表示,現多用重量單位,每1U相當於0.3μg視黃醇。胡蘿蔔素體內吸收率約33%,轉變成為視黃醇時僅為攝入量50%,折算時1μg胡蘿蔔素相當於0.167μg視黃醇。各種動物肝、魚肝油、魚子、全奶、奶油、禽蛋等是VA最好來源;胡蘿蔔素來源於有色蔬菜,如菠菜、苜蓿、豌豆苗、紅心甜薯、胡蘿蔔、辣椒、冬莧菜等及杏子和柿子等水果。維生素A維護夜視機能,維護上皮細胞完整性,防止多種上皮腫瘤發生。缺乏時致癌物毒性增強,補充使已癌變細胞恢復正常。促進生長發育,嬰幼兒特別重要。FAO/WHO建議維生素A供給量為1~15歲時300~725μg/d,孕婦750μg/d,乳母1200μg/d;我國供給量標準與其相近。懷孕動物使用大劑量維生素A,胎兒可發生多種畸形。

3、維生素D(VD):是類固醇的衍生物,因具有抗佝僂病作用,故又稱為抗佝僂維生素。存在於少數動物性食品外,主要是皮膚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轉變生成,又稱太陽維生素。脂溶性,中性及鹼性溶液能耐高溫和氧化,130℃加熱90min,活性不破壞,酸性時逐漸分解破壞。烹調加工不損失,脂肪酸敗時破壞。計量有重量單位和U,每1μg相當於40U,或1U相當於0.025μg膽鈣化醇。以海魚肝最為豐富,禽畜肝、蛋類和奶類含量並不高,含量<100μg%。單靠食品難獲得足夠維生素D3,接受日光照射體內合成維生素D3非常重要,也很方便。促進鈣和磷吸收,鈣和磷最終形成骨骼基本成分,兒童缺乏將引起佝僂病;懷孕及哺乳期婦女易發生。鈣磷供給充足時,成人每天供給維生素D 7.5~10μg即可使鈣貯存達到最高程度,此量很容易經紫外線照射獲得,不必考慮食物供給。婦女懷孕或授乳期,對鈣、磷需要增加,此時必需由食物補充。WHO和英國都建議6歲以下兒童、孕婦和乳母,美國成人、兒童,我國都是10μg。

4、維生素B1(VB1):又叫抗腳氣病維生素,或硫胺素。對氧穩定,較耐熱,酸性極穩定,鹼性對熱極不穩定。含量豐富食物有穀類、豆類、酵母、乾果及硬果;動物心、肝、腎、腦、豬瘦肉及蛋類也很豐富;穀類以全穀粒較多,雜糧也不少;根莖類甘藷、土豆雖不多,作為主食也是良好來源。在小腸吸收,體內分佈在心臟、腦、肝、腎及肌肉等組器官,血集中紅細胞內,不能大量貯存。主要生理機能是構成脫羧酶的輔酶,參加碳水化合物代謝。輔酶是焦磷酸硫胺素,也叫輔羧酶,催化α-酮酸脫羧,不足時焦磷酸硫胺素不能合成,丙酮酸代謝受阻在體內積存,如積存在神經組織和末梢血管可引起腳氣病。長期食用精製米面,易發生缺乏患腳氣病。飲食能量絕大部分來自碳水化合物,可引起缺乏。需要量與能量攝入關係密切,供給量按總能量攝入量推算,即每1000kcal供給0.4mg。WHO指出飲食<0.3mg/1000kcal引起腳氣病,多數患者<0.25mg/1000kcal;而攝入>0.33mg/1000kcal,多餘的從尿排出。為安全起見,供給應為0.4mg/1000kcal;多數國家,包括我國規定成人維生素B1供給量為0.5 mg/1000kcal。

5、維生素B2(VB2):又叫核黃素,純製劑橙黃色結晶,溶於水呈黃色,紫外線照射下有黃綠色螢光。對熱穩定,中性或酸性環境短期高壓加熱,不破壞;120℃加熱6h僅有少量破壞,但在鹼性液中較易破壞。游離型對光敏感,特別是紫外線,如牛奶瓶中,日光照射2h破壞>50%;其破壞程度隨溫度及pH值增高而增加。游離型在酸性、中性或鹼性溶液中,都易被紫外線破壞。食物中多為結合型,對光比較穩定。我國飲食構成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故易發生缺乏或不足。主要機能是構成黃酶的輔酶參加物質代謝過程中氫傳遞。缺乏時黃酶構成障礙,代謝物不能脫氫進行正常傳遞,將引起代謝紊亂,出現多種臨床症狀。其中陰囊炎最突出,俗稱"繡球風",其次是舌炎、唇炎、口角炎、皮脂溢出性皮炎、瞼緣炎等。與能量代謝關係很密切,按能量計算供給量,0.5mg/1000kcal為宜。

6、維生素PP(VPP):又稱為尼克酸或煙酸,因有防治癩皮病的作用,又叫抗癩皮病維生素;包括尼克酸和尼克酰胺,又分別叫煙酸和煙酰胺均為白色針狀結晶,微溶於水。性質較穩定,不易被酸鹼及熱破壞,是維生素中最穩定的。廣泛地存在動植物,但多數含量較少,其中酵母、花生、全谷、豆類及肉類,特別是肝臟含量最為豐富。玉米含量不低,且高於大米,但以玉米為主食人群,易發生癩皮病。原因是玉米的為結合型的,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再則色氨酸含量低,因色氨酸在體內可轉變為;用鹼處理玉米,將結合型水解為游離型,易被機體吸收利用。人體所需的,部分由色氨酸轉變,平均60mg色氨酸可轉變成1mg。故食物供給量可用當量表示,即VPP當量(mg)=VPP(mg)+1/60色氨酸(mg)。經小腸吸收,在體內構成脫氫酶輔酶,起遞氫作用。缺乏可引起癩皮病,典型症狀是皮炎、腹瀉及痴呆,即"三D"症狀。大劑量可治療內耳眩暈症、外周血管病、嚴重頭痛和偏頭痛、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心臟病、視神經萎縮及精神分裂症等。抗結核藥物異煙肼即雷米封對其有拮抗作用;長期服用異煙肼時應補充;以防止癩皮病。WHO建議按每1000kcal能量供給6.6mg。

7、維生素B6(VB6):易溶於水,微溶脂肪,不耐熱,鹼性時對紫外線敏感,食物分佈很廣,含量較多食物為蛋黃、魚類、奶類、全谷、白菜及豆類,腸細菌部分合成。通常不會缺乏,但妊娠、電離輻射和高溫時,可出現不足,應注意補充。在體內與磷酸相結合,構成多種酶輔酶參加物質代謝;與蛋白質、脂肪代謝關係密切,與碳水化合物代謝也有關。人缺乏可患低色素性貧血,鐵劑治療無效,用其治療有一定效果。供給與蛋白質攝入量有關,美國規定食物中蛋白質含量充足,如蛋白質100g/d以上,供給量為2.0mg;我國尚無規定。

8、維生素C(VC):又稱為抗壞血酸,易溶水,不溶脂肪。酸性環境穩定,對熱、鹼、氧均不穩定;蔬菜烹調時可損失30%~50%。主要來源是新鮮蔬菜和水果,經常吃足夠蔬菜和水果,並注意合理烹調,通常不會缺乏。動物性食品僅肝和腎含少量。可防治壞血病,保護細胞膜,有解毒機能,治療貧血,促進鐵吸收,提高鐵利用率。葉酸在體內必須轉變為有生理活性四氫葉酸才能發揮作用,治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時,除供給葉酸外,還應足夠給予。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可促進膽固醇排出,防止膽固醇在動脈內壁沉積,可使已沉積的粥樣斑塊溶解。抗癌作用已引起人們興趣和注意,體內外試驗均證明有阻斷亞硝胺合成的作用。提高應激能力,預防感冒;大劑量搶救急性型克山病,取得較好效果。使用範圍越來越廣,用量越來越大。過量濫用可能將其功變成過,如體內代謝過程中生成大量草酸,在腎臟易形成草酸鹽結石。每天攝入10mg,可防治壞血病。考慮到維生素C可以增進健康,有多種生理機能,且極易遭受損失,所以WHO建議孕婦和乳母皆為30mg/d,英國孕婦和乳母為60mg;美國成人為40mg,孕婦和乳母為60mg。我國規定每天孕婦100mg,乳母150mg。

9、維生素E(VE):與生殖機能有關,又叫生育酚,為脂溶性維生素;廣泛分佈在動植物性食品中。有抗氧化作用;在體內與硒彼此相依,共同完成防止多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成過氧化脂質的機能,與生長、發育,延遲衰老都有密切關係。促進毛細血管增生,改善微循環,有利於防止動脈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對抑制血栓形成尤為重要,治療間歇性跛行有效,還有抗癌的作用。人長期缺乏維生素E,可發生巨細胞溶血性貧血。美國建議成年男性每人每天15U,女性12U;我國尚無規定。因有抗氧化作用,食物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增高時,應增加供給量。維生素E(mg)與多不飽和脂肪酸(g)比值至少要達到0.6時,才能滿足需要。

10、維生素K(VK):有促進凝血作用,又叫凝血維生素;食物分佈很廣泛,以菠菜、白菜中含量最豐富,腸菌群能合成。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還能促使肝臟製造凝血酶原。與骨質疏鬆也有密切關係。供給量很難確定,因其可在腸內合成。成人每人供給20~100μg/d,嬰兒不得少於10μg/d。

11、泛酸:廣泛存在動植物性食品之中,是輔酶A組分,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關係密切。腸細菌也能合成泛酸,人類典型缺乏病尚未發現。在治療其他維生素缺乏病時,同時給泛酸,明顯提高療效。

12、生物素:也叫維生素H,廣泛分佈動植物性食品,含量都很低,但在酵母、肝、腎含量很高。生物素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輔酶的成分。人體腸細菌能大量合成生物素,除嬰兒外,缺乏非常少見。缺乏症主要為皮炎、舌乳頭萎縮、嘔吐和食慾不好等;常有疲倦和肌肉疼痛,貧血也是常見症狀。

13、葉酸:也叫維生素M或維生素Bc,所有綠色蔬菜含量豐富,故稱葉酸;存在肝、腎。體內主要是促進紅細胞生成,缺乏使紅細胞發育和成熟受影響,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人類腸細菌能合成葉酸,不易發生缺乏。但吸收不良、代謝失常或需要增加,長期使用腸抑菌藥物時,可造成缺乏。

14、維生素B12(VB12):也叫氰鈷胺素或氰鈷素,主要在動物性食品,植物食品幾乎沒有,腸細菌能大量合成,吸收與胃黏膜分泌內因子有關,缺乏因子可導致吸收不良,故治療缺乏症時,需用注射法,口服無效。主要生理機能是提高葉酸利用率,促進紅細胞發育和成熟。當缺乏時,可造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即惡性貧血。人類缺乏,可能是食物含量不足,但較為少見,因動物性食物中分佈較廣泛;但老人或嚴格素食者,偶爾也可見到。全胃切除後胃不能合成內因子而無法吸收,腸機能不好也不能吸收;腸細菌會干擾正常吸收。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