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國詹森總統提出「對抗貧窮的戰爭」(War on Poverty),要扶助處於「貧窮線」下的美國人。所謂「貧窮線」其實是一個統計表,列出一整幅的數據,用以辨別一個家庭是否算是貧窮。統計表中分別按照每一類家庭人口的組合(例如單身、單親、雙親,加上子女數目,長輩數目等),訂下一個家庭每年入息總額的最低數。若家庭總「年收入」少於這個數,其中每一位成員,就歸納為「處於貧窮線之下」。用這方法計算,當年美國窮人佔總人口17.3%,不可說不高。政府先是一連串的立法,成立一些機構,在多方面向窮人施以援手。施行的措施包括教育、職業輔導、保健等;主要統籌的政府機關叫Offic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經濟機會統管署),簡稱OEO。在這個前提下,有不少「社區保健中心」(Community Health Centre)相繼設立,最早之一是在麻省中一處叫Columbia Point的城區,由兩位年輕的醫生創辦,其中一位叫Jack Geiger(JG)。那些所謂「保健中心」,做的是類似診所的工作,為社區中的居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由OEO這個政府部門負責經費,包括贈醫贈藥。與此同時,兩位醫生另在近密西西比河的一個鄉鎮中,也成立一個同類的診治中心。在鄉鎮中的居民自是更貧窮,有不少小孩根本毛病是缺乏營養,因為沒錢買一些身體所需最起碼的食物。對於這些病人,CG醫生給他們吃「藥」的處方,列出的是一些例如牛奶、蔬果、肉類等的食物,着他們去買「藥」吃,由政府付鈔。賬單去到OEO辦事處後,有官員提出非議,認為錢花在食物上是逾權,乃專程走去找CG,想加以訓斥。CG回答說,這些兒童患的是「營養不良」,我學醫時課本中教導,「營養不良」的唯一醫治方法,是給病人補充營養,這方面的「藥」,除了食物並無他選。官員無言而退。
身體所需的營養,主要者是蛋白質,這不但是因為蛋白質乃身體結構中的「建築組件」(building block),也是在於不少蛋白質有「發揮特殊功能」的作用。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的;身體須要用到的胺基酸共二十種,其中部分自己製造不出,必須靠進食,由食物中提取。此外,食物亦可直接提供身體所需的其他養分,例如維他命、礦物質等。
所以,如果身體有「營養不良」之患,自需以食物為「藥」。但蛋白質既然有「功能」,我們大可以製造出一些「人造蛋白質」,將其輸入人體,馬上能發揮作用。不過,這類藥不能以簡單化學方式製造,而須用生物方式;也不能叫病人口服,否則去到胃、小腸,必被消化,分解成基本的胺基酸,徒勞無功。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