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患者長年承受關節痛之苦,止痛藥不離身。藥物以外,可有其他出路?近年有長者中心引入音樂治療,公公婆婆一起發揮創意,用樂器表達疼痛感,既可釋放負面情緒,亦幫助他們表達感受。有臨床心理學家表示,每天靜心打坐45分鐘,可提升患者對身體的覺察能力,有效紓緩痛楚。 記者:王智君
風濕病為慢性痛症,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紅斑狼瘡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患者經常受關節痛困擾,自我形象低落。
音樂治療師伍偉文表示,音樂治療的傳統服務對象為自閉症兒童及智障人士,近年才開始接觸年長的痛症患者。治療以六至八人的小組形式進行。伍偉文會帶備各種操作簡單的樂器,如搖鼓、風鈴等,邀請患者發揮創意,用樂器將痛楚化成聲響與節奏。他舉例,膝痛患者多會「一下一下重擊鼓面」,也有婆婆用手輕抓鼓面,細問之下,才知道她的肩膀「成日揦住揦住痛」。他指出,活動有助患者將疼痛感覺具體化,令醫生及病人家屬更明白其需要和感受。
提升對自己身體觀察力
伍偉文又會與患者一同合奏,手關節疼痛的會持沙槌、撥浪鼓,下肢痛的就可繫上腳鈴,樂聲與否悅耳是其次,重點是讓病人伸展一下手腳,在活動中忘記痛楚。
靜觀治療近年也被用作紓緩痛症。臨床心理學家黃婷指,靜觀治療早於1979年在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靜觀中心創辦,其提倡接納、開放、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正好幫助痛症患者減低焦慮感,學習與痛楚和平共處。
靜觀治療包含多項練習,每項為時約45分鐘。例如:「身體掃描」是要患者將專注力放在身體各部份,以提升患者對身體的覺察力,有助病人自行檢視病情。打坐則要求患者留意自己的呼吸,從一呼一吸中觀察痛楚,學習與痛感相處。靜觀治療的課程為期八周,患者之後可在家自行練習。
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表示,就非藥物治療而言,多使用干擾電流、冰敷、熱蠟等方法緩痛。但睡眠亦是重要一環,「瞓得唔好又會再痛啲」,建議病人培養定時的睡眠習慣,睡時不要太餓或太飽。他說音樂及靜觀治療並不普及,不清楚其成效,但指這些治療若能令病人快樂,參與亦無妨。
病者心聲:「引開注意力就冇咁痛」
「當痛到郁都郁唔到嘅時候,唯一只係想死。」55歲的何小姐確診強直性脊椎炎12年,長年飽受背痛及關節發炎之苦。她表示,確診前兩年已出現腳踭疼痛、脊椎「越嚟越彎」等症狀,但以為是「普通腰痠背痛」,未有求診,直至眼睛虹膜發炎,眼科醫生建議她看風濕科,才知道自己患病。
她說六、七年前病情最嚴重,「每晚都痛醒,瞓得三、四個鐘。」痛楚難當,她聽聞音樂治療可紓緩痛楚,便抱一試無妨的心態參加,「(導師)會播唔同嘅音樂,叫我哋一路聽一路想像。」聽到輕快的曲調,「會幻想一男一女跳舞,自己唔郁得就投入喺裏面。」她又特別喜歡打鼓,覺得是一種發洩,「(音樂治療)可以引開注意力,個人就冇咁留意痛楚。」
何小姐近年開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加上勤做水中運動,令病情大大改善;現時的文職工作,也勝任有餘。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art_id=1417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