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離不開父母屬焦慮症
及早發現 遙控治療可根治
開學初期,不少幼稚園門外均出現學童嚎哭的場面,他們聲淚俱下要求媽媽不要離開,甚至拒絕上學。有心理醫生指,少數上述幼童的分離焦慮症會嚴重化,父母必須在其視線範圍,有患者更要坐正在如廁的母親大腿上。分離焦慮症其實只要及早發現,遙控治療,即可根治。
有一名約兩歲半的女童,患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症,即使在家中,也要與母親形影不離,「媽咪去咗洗手間,佢仲要入去坐埋上媽咪大腿上面。」女童更要與母親同床而睡,令夫婦不能同床,「佢好緊張要見到媽咪個樣,媽咪一擰轉面瞓,佢就會扯媽咪耳仔、頭髮,等佢擰番過去。」
臨床心理學家施敏珊指,每個小朋友與親人分離都會感到不安,一般在3、4歲後會慢慢消失,但部份小童的症狀持續,變成分離焦慮症,害怕與家人分開後,自己或家人會受傷,故會千方百計與家人一起。幼童進入求學期時,症狀更為明顯,身體也會不自覺地出現嘔吐、哭鬧及發燒等症狀。
分離焦慮症對兒童的影響甚大,施敏珊指,患者難以結交同齡友人,影響日後的社交及學業,逾半患者更會同時患有其他焦慮症或精神病。她透露,該名兩歲半女童同時患有社交焦慮症,幸及時發現並進行遙控治病,由心理學家在電話中教授,家長付諸實行,兩個月後情況明顯好轉。
不宜接受藥物治療
施表示,兒童患者不宜接受藥物治療,故多以行為認知治療,但需要家人的配合,她以同床為例指,與父母同床睡是核心症狀,家長須狠下心腸,「堅持一定要畀仔女自己瞓,就算佢半夜哭,都唔好理佢,帶佢番自己張床度,唔可以心軟。」若子女做得好,需作稱讚。
兒童患上焦慮症,長大後再次出現焦慮的風險較高。曾有調查發現,約一半成人焦慮症患者,兒時也有焦慮症狀,部份焦慮者更可遺傳,逾六成患者的父母也有不同的焦慮症狀。施敏珊強調,焦慮症有別於精神病,是可以簡單方法根治的毛病,建議家長多留意子女情況,若有嚴重症狀應立即求診。
幼兒健康發展好與壞,直接影響孩子成長後的身心,《兒童健康篇》將會為大家報道更多兒童健康專題。
話你知
7.2%小學生有焦慮須協助
除分離焦慮症,兒童焦慮症還包括社交焦慮症、經常焦慮症、強迫症、選擇性緘默症及創傷焦慮症。患者較一般兒童愛哭、多疑、情緒低落、神經過敏、孤獨及自殘等。小童群益會一項調查指,約7.2%小一至小六學生有焦慮及抑鬱傾向需尋求協助,但只有1.6%家長察覺子女有焦慮情況。
精神科專科醫生林中鍵指,大部份患者均由家長及老師發現後,再轉介至衞生署及醫管局跟進,接受認知行為及藥物治療。但由於症狀易被忽略,實際個案或較求診數字多。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